《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布恩地亚家族呢?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聪明机灵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性格,无论是旅途劳顿的南征北...
评分多少年以后,伦敦将变为野草丛生的荒野,在这星期三早晨匆匆经过此地的人们也都只剩下一堆白骨,只有几只结婚戒指混在尸骸里,此外便是无数腐败牙齿上的金粉填料。到那时,好奇的考古学家将追溯昔日遗迹,会考证出汽车里那个人到底是谁——《达洛卫夫人》(1925) 雷德里亚神...
评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使他成为拉丁美洲的骄傲。也让他获得了世界级的声望。《霍乱时期的爱情》使他得到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他沉着冷静地讲着一些令人毛骨悚然或者幽默荒谬的故事的时候,他的背后也有一个人,一个如他笔下所写的那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中,坚定地站...
评分文/蓓蓓 提到《百年孤独》,大家可能都会想到“买的人很多,读的人很少的经典之作”“史上最晦涩难读的文学作品”“死活读不下去的书”…… 没错,这些榜单《百年孤独》均有上榜。 可是这明明是一本拉丁美洲菜市场阿姨们人手一本的书啊,一点儿阅读门槛都没有,怎么就难读了呢...
1.翻译:范晔译本极为流畅精到。2.读后私感:恍若亲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霜血雨与精神洗礼,马孔多的一切都显得如此遥远而真切。3.手法:魔幻现实主义,全知上帝视角和口吻,闪前/预叙("多年以后...")与穿插回溯,博大的家族史诗格局与不断复沓轮回的人名(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与何塞·阿尔卡蒂奥),生动细腻的描写。4.感情:对童年与故土的缅怀,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同情,永恒孤独与疏离,情欲的泛滥vs爱情的缺失,拉美酷烈的独裁血泪路与永远遭遮蔽改写的历史,荒诞而无奈的宿命感。5.细节折选:看冰块的下午,飞毯,失眠遗忘症,报丧血流及火药味,小金鱼,糖果小动物,蕾梅黛丝的超凡脱俗,17个儿子额头的灰烬十字,佩特拉·科特斯的性爱与牲畜繁殖,持续4y11m2d的雨,马乌里肖与黄蝴蝶,蚂蚁,羊皮卷预言,飓风刮走的镜城。
评分一个家族百年反复浮现的竟然就那么几个名字,加西亚真的很残酷。一代又一代就像被推上命运轮盘赌后不断开出的绝望点数,以致于在最后血脉断绝的一刻,我们感到的不是同情而是如释重负。然而家族可以终结,孤独却是无视时空的永恒存在。它从洪荒流淌至今,还将延绵万世,就像南美大陆奔腾壮丽的亚马逊河,碾碎一切人事物。
评分多年以后,面对 iPhone9,正在发送朋友圈的我将会想起独自一人阅读羊皮卷的那个遥远的夜晚。那时的我坐在书桌前,以几乎不动的姿势一页页的翻阅,眼前的文字在昏暗的灯光下像水一样流过。不可思议的是,沉浸在这由难以承受的痛苦和无法摆脱的孤独构成的故事中时,我竟然涌起了类似于平静恬然的情绪,那是一种比夜晚幽会中疯狂而短暂的快乐更平和深沉的感觉。就好像我知道人终究会老去,但在阳光打到脸上的瞬间,仍然忍不住微笑。
评分费尔南达真他妈烦人
评分大学时草草看过,这次是第二遍,顺带自制一张布恩迪亚家族谱。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于,看完像是活了一世纪之久,一个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