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局外人》是加缪小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之一,“局外人”也由此成为整个西方文学-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而我,我现在也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局外人》 坦白说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来谈加缪,也不知道该怎么聊这本书,所以借鉴之前看马原的讲义,他说的是一个小说的9种写法(或者叫死...
评分只是表面冷冰冰——读《局外人》后的琐碎感想 妈妈的同事在她婆婆的葬礼上哭得异常伤心,所有在场的吊唁者都为之动容,事后人们纷纷夸赞这个儿媳妇孝顺、有良心,婆婆在天之灵应该为有这样的儿媳妇而感到高兴。而妈妈却告诉我,她的同事和婆婆的关系其实非常不好,之所以她哭...
评分当人一旦静下心来,总能认真地做一些事情。比如,思考,看书,学习,写东西。 可是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学习这件事却是无限的。当我早晨醒来看了一篇豆瓣写得关于如何有效地读书的文章之后,我再一次陷入了深深地自卑当中。像已经风华绝代的贝嫂每天四点就要起床一样,李欣频曾...
评分1、加缪生于1913年,法国人,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1957年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迄今为止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般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头子得奖,有的快要入土了,有的卧病在床,只能请人代领奖金,这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位在四十多岁就问鼎这个...
评分异客•异乡 ——评《异乡人》 文|杜子腾 像每一位阅读此书的读者一样,从其第一句话开始,我们就被一股凝练的荒诞感所吸引。“今天,妈妈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一面是亲昵的口语化表达的“妈妈”,是一种内心的全然外化,另一面是“我不清楚,她哪天走了”,以...
完全能够想象到当年这本小说问世时有怎样一番振聋发聩的效果。七十年过去,对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的解读更加丰富了,比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默尔索对人情人事的冷漠其实颇有点自闭症的倾向,尤其是对情感上不能满足社会期待的部分完全不屑于掩饰,他的很多逻辑和心理活动都像极了深夜小狗神秘习题里的自闭症小男孩。但是尽管读者完全拥有随其爱好解读的权利,我仍然觉得前言里把默尔索解读成一个善良、真诚、不对矫揉造作的社会曲意逢迎而最终被视为异端除之后快的殉道者有点过头了……哪怕加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左派、社会批判者,哪怕庭审中检察官用伦理逾越法理而重判了他,我仍然觉得加缪写作此书的意义不可能只限于控诉暴虐而不公正的法庭乃至其背后的强权这么简单。当然,加缪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用一本薄薄的小书提供了万千种解读的可能性。
评分这实在毫无意义,我没有什么要补充。
评分默尔索的麻木冷漠,容易给人一种虚无、犬儒主义的印象。但他热爱阳光、大海,被一杯牛奶咖啡所取悦,丝毫不压抑或掩饰他的本能欲求和真实情感。他实际上是无比真实的一个世俗的人,以人性的诚实对抗荒诞。其实我不太同情因为阳光被挡住而枪杀别人的默尔索,他的无意为之不仅无法洗刷、反而是强化了他的罪恶。但他最终死于道德审判,因为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痛哭而被判死刑,被意识形态、世俗观念的荒诞送上断头台。他死于真实,这才是荒谬之处。
评分书是好书,序真的不行!写了二十多页序的柳鸣九老爷爷,带着太多主观臆断“事先”强加给读者,去为主角辩解这样辩解那样,仿佛忘了读者也会思考......
评分一个毫无参与感的人物是多么迷人,远非“孤独”、“孤僻”这样的词汇可以包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