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都属于你》是徐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文世界里少见的一部具有批判精神和思想深度的“流浪汉小说”。
小说描写了两个没有工作的青年,先是从北京骑自行车南下,遇到了村支书、落魄导演和“多情的婊子”,后来又走到西藏,走到国外,一路上经历了各种荒诞、可笑、温情、无奈的故事。小说取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反映了当年千奇百怪的现实社会,也预示了如今已然来到的、“什么也没剩下”的生活。
你到了这块大陆灯红酒绿的尽头,在这么一个醉醺醺的黄昏里,你心里充满了寂寥,你不能再前往,你以为总会有无限的什么,会鼓舞着你去刨根问底、鼓舞着你心底里残存的对神秘的一丝渴望。现在你知道一切都是可知的,剩下的就是这些,用不着你费尽心思,剩下的就是这些,这些都属于你……
这是一个路上的小说,我热爱出门上路,直到今天,我已经渐渐衰老,但我仍热爱上路,每次上路以前,我仍会像一个孩子一样,期待着路上的新鲜感和奇遇。
——徐星
徐星,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当兵,开始写作。1981年复员,半年后到全聚德烤鸭店工作。就是在这半年中,他创作了小说《无主题变奏》。1985年,处女作小说《无主题变奏》由《人民文学》杂志刊发,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由传统转入现代的标志性作品之一。1989年,赴德国西柏林艺术大学讲学。1992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读博士学位,后放弃。1994年回国。1995年,徐星被法国《观察家》评选为全世界240位杰出小说家之一。2003年在法国出版长篇小说《剩下的都属于你》,后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多种语言,同年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文化艺术骑士勋章”。导演纪录片《我的文革编年史》、《五加五》和《罪行摘要》。
最近没看完过什么书,除了徐星的《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感觉一般,如果没读过《在路上》或许会很喜欢这个。作者应该是没看过《在路上》,因为如果看了之后还要写这个,还要写成这样,未免太无聊了,完全就是美国小说的中国简化本。正如作者自述,上世纪80年代写《无主题变奏...
评分作者看上去想要传达这个世界的不平等,物质等所有的分配都是先给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群体,层层剥削后剩下也没有什么了,但是站在头上的人还会无耻的安慰你说,剩下的都是你的。传达的批判精神我认可,但是方式并不能接受。小说不连贯,叙述只是片段的堆叠,散落一地,文章里有大...
评分因为徐星复出,我又找来《剩下的都属于你》。说老实话,看过之后有点后悔,像是想念已久的老朋友,见过之后觉得相见不如怀念。书中那些曾经给自己震撼的机灵文字,现在看看多半是年少轻狂的愤慨之言,除了显示肾上腺激素过多,思想的含量其实很低。小说文字粗枝大叶,为了说出...
评分#1956.3.20-2016.3.20 徐星六十大寿# 图书馆里竟然没有《无主题变奏》,能借来看的也就是这部长篇了。不过我想它的风格跟《无》大抵类似吧?读第一部最有《在路上》的感觉,后两部完成于去国之后,其力度反而削弱了。大概这也是文学创作的地域因素使然罢?徐星选取了流浪者的述说,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可想而知一篇完成于1981年、发表于1985年的消极颓废、满口粗话的小说代表了八十年代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类似的颓废感我在娄烨的禁片《颐和园》里也看到了,当然这种颓废到了广场血洗之后更甚了)。很难说我特别喜欢的作家王小波没有受此影响,他们笔下的主人公都有鲜明的反抗现实的意识,但相比之下徐星笔下的人物更显消极,而王小波则拿出了“智慧”的信念。我个人很喜欢这种粗俗调子的愤世型喜剧小说。
评分看看人家双鱼座活得多潇洒,而且知道一方水土只养一方人,孤独也是屁大的事儿。
评分天天加班,拖了一周才看完。整体看很粗糙,小说毕竟不是段落的累积、经历的拼凑、批判的叠加;还原的意义大概是本书最值得肯定之处,我想,它首先来自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怀疑”态度,怀疑成为第一位的态度,之后才有对现实的反映、对趋势的预测。
评分意猶未盡
评分很鲜活,比《在路上》有趣。难得的是将“左”的激情坚持到了最后一页。哪些地方是亲眼所见,哪些地方是作者胡编出来的,很容易分辨出来。写这种“”流浪汉小说“”还真需要身体力行啊。几个主要的敏感事件都有涉及,放到现在大概出版不了了。结尾落款竟写着“写于海因里希·伯尔家中”,查了下才发现作者接受了海因里希基金会的邀请,住在他家里写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