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都属于你》是徐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文世界里少见的一部具有批判精神和思想深度的“流浪汉小说”。
小说描写了两个没有工作的青年,先是从北京骑自行车南下,遇到了村支书、落魄导演和“多情的婊子”,后来又走到西藏,走到国外,一路上经历了各种荒诞、可笑、温情、无奈的故事。小说取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反映了当年千奇百怪的现实社会,也预示了如今已然来到的、“什么也没剩下”的生活。
你到了这块大陆灯红酒绿的尽头,在这么一个醉醺醺的黄昏里,你心里充满了寂寥,你不能再前往,你以为总会有无限的什么,会鼓舞着你去刨根问底、鼓舞着你心底里残存的对神秘的一丝渴望。现在你知道一切都是可知的,剩下的就是这些,用不着你费尽心思,剩下的就是这些,这些都属于你……
这是一个路上的小说,我热爱出门上路,直到今天,我已经渐渐衰老,但我仍热爱上路,每次上路以前,我仍会像一个孩子一样,期待着路上的新鲜感和奇遇。
——徐星
徐星,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当兵,开始写作。1981年复员,半年后到全聚德烤鸭店工作。就是在这半年中,他创作了小说《无主题变奏》。1985年,处女作小说《无主题变奏》由《人民文学》杂志刊发,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由传统转入现代的标志性作品之一。1989年,赴德国西柏林艺术大学讲学。1992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读博士学位,后放弃。1994年回国。1995年,徐星被法国《观察家》评选为全世界240位杰出小说家之一。2003年在法国出版长篇小说《剩下的都属于你》,后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多种语言,同年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文化艺术骑士勋章”。导演纪录片《我的文革编年史》、《五加五》和《罪行摘要》。
书中分为3部分,主要讲2个屌丝青年在社会上到处流浪,放荡不羁的生活。体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当时的场景。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据说书中所讲的地方都是作者亲身去过的。其内容也比较贴合当时历史情境。主人公穷游了80年代改革开放大浪中的中国南北,穷乡恶土的西部,祥和又不安...
评分世界上的好东西都被别人抢走了,给我们剩下了什么? 曾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鸣惊人的徐星似乎早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没想到 2004 年忽然间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带来了长篇《剩下的都属于你》,这或许是今年文坛最大的一件事情了--虽然徐星自己否认是文坛中人. 当年的《无主题变奏...
评分——《剩下的都属于你》读后 大概是在07年末,我把当时还叫《腐食动物》的《无尾狗》贴在了罗永浩的牛博(感谢老罗,祝你的锤子热卖,锤遍中华、锤向世界),之后有事没事地刷新一下,在暗夜中窥视别人的评价。功夫不负自恋人,某日终于刷出了一条让我心动过速的留言,留言...
评分“不要在富人面前展示你的才能,他们照样瞧不起你;不要在穷人面前施展你的才能,他们比富人更瞧不起你。”印象中这句话来自《相约星期二》一书,该书由余秋雨作序。那时候还在读高中,余秋雨还没有成为大师,还只是本分的文化人的时候,也是属于迷恋余秋雨的时候。 其实有些...
评分你永远不需要在乎别人的评价,甚至是读者的评价。 你永远也不需要知道别人怎么看你,只要你觉得自己活的真实。 见了好吃的就分泌唾液,见了好女人就分泌前列腺。 多年后,一次又一次的流浪已经和幼年幻想的旅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不过一旦流浪支配了...
好剧本
评分这是一本我不会推荐给现在身边的朋友,但是又希望大家很多年前都看过的书。
评分很真实,认认真真的踏在土地上,所有的感受又是非常细腻,会想多看几遍。
评分中国版的80年代的“在路上”,聊备一存。当时可能很先锋,但先锋的东西往往局限性也很大。这一代作家,或许只有王小波和朱文是个例外。
评分这是一本我不会推荐给现在身边的朋友,但是又希望大家很多年前都看过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