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1951— ),生于荷兰海牙,先后在荷兰和日本就学,曾于莱顿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和历史,后专注于研究日本。现任纽约巴德学院(Bard College)民主、人权与新闻Paul R.Williams教授,为《纽约时报书评》《纽约客》《金融时报》等多家重要媒体撰写评论。作品涉猎广泛,最新著作有《零年:1945》《阿姆斯特丹的谋杀案》等。
个人网站:http://www.ianburuma.com/
德国有心结,一提到犹太人,德国人的肾上腺素水平就会猛增。
君特·格拉斯说,“有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痛回忆,德国就应该永远分裂。”
倘若说人类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可以“应对”的话,那么德国人总体而言可谓应对自如。战后德国人曾经“无力哀悼”,然而如今,对国家罪行的内疚转化成一种美德,对比某些国家的死不悔改,甚至成为一种优越感的标志。
日本缺心眼,正如麦克阿瑟所说,日本人在政治上就是个十二岁小孩。
原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曾这么说:“日本近代史上没有令人羞愧的篇章。”
有了广岛和长崎原爆造成的冲击,日本人在谈论战争罪时,感到有资格反戈一击,指责“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复一年地参拜供奉有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而形形色色的委员会把教科书里有碍爱国自豪的史实一概阉割干净。
二战结束七十年来,当正义的一方欢呼胜利,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危险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表面看来,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彻底反省,日本对侵略责任的抵死不认,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历史的阴影下,关于奥斯维辛、广岛、南京这几个炼狱之所,关于历史的胜者审判和历史的纪念泛滥,以及为了实现“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两个看似迥异的国度,实则都充满了难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带。走访历史的暧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话语之下的潜台词,同时作者也不忘一再追问:究竟该由来偿还,这罪孽的报应?
本书对于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对战争的态度的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学术、理性的分析。对于日本来说,第一,他们没有进行屠犹那种种族灭绝的罪行,他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惨绝人寰但并没有系统性灭绝种族的目的;第二,他们是唯一经受了原爆的国家,更愿意认为自己是西方势力...
评分 评分这是一本严肃的书,事实上有一定的学术性,译者是戴晴,那么有名的人,出版者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么学术的出版社,想不到在文字审校方面居然这么粗疏,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事实上,我刚刚翻阅了五分钟,只看到正文的第7页,就看不下去了:Erinnerungsarbeit: zur Psychoana...
评分最后两章是在值班的时候囫囵吞枣般的读完的。全部读完后,和书评里另一位书友的见解一致——在读到德国的部分总觉得有点阅读障碍。可能是因为二战时期我们国人对于侵华战争这一段宣传得比较多、也因为我们作为受害者,对于侵略者有种仇恨感,并时刻绷紧了神经注意着对方的一举...
评分本书对德日两国的国民心理分析得很到位,几个观点很不错:日本人政治上的不成熟(未形成辩论的传统)是导致无法正视历史的原因之一;文化并非唯一原因,政治体制更为关键。而把自己视为战争受害者(原子弹爆炸)而非加害者的心态更是概括的很到位。 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日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评分观点较左
评分可能是我相关的基础材料阅读的不够多,这本书看不是特别顺畅。最喜欢的是第六章,关于审判。其实我一直都有疑惑像那些审判是依据什么,怎么保证公正?任何再大的苦难,在历史的洪河里都变成了远景,被扭曲。无论后人与幸存者是正义的发声还是非正义的叙述,那些受害者也永远都说不出他们自己的感受了。
评分每一次读到写日本的部分,都感觉神经绷紧了。我特别期待一种与目前接受到的信息不同的解释。因为,相信一种别人给的解释,或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这两种我都无法接受。任何东西,只要一和政治挨上边,就变成一种象征,一个符号,一场绑架。那么最终我看到了什么?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那场战争,是什么在影响着大部分人的看法,布鲁玛提供了一种解释,但最重要的是他分析这件事的方式,让我坚定了一些想法。永远警惕媚俗,永远不要满足于简单的解释。
评分文笔絮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