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一直关切文学性的问题,并始终坚持在文学研究中贯彻文本细读原则,强调艺术感受力、文学悟性、审美精神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本书也试图把文学性进行多向度的理解,尊重与还原文学在其历史进程中固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进而尝试深入理解文学在其创作与被阅读的过程中所关涉的心灵活动和精神历程。
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记忆的神话》、《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漫读经典》、《文学的诗性之灯》、《二十世纪的诗心》、《废名•桥》、《20世纪外国小说专题》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思维绵密而观点持重,对纯文学的捍卫上带着一种老派的矜持。
评分很喜欢他的那句“印象式的、感悟性的批评在文学中必须占有一席之地”,因为“文学的魅力之一就是无法实证性”。文学的固有禀赋,如带给心灵的顿悟以及感动与科学性多少是矛盾的,所以敏锐的艺术直觉和感性判断,无疑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评分补标
评分补标
评分阅读吴老师新作无比开心,心情一下子安静下来了。吴老师对于文学性的关注,使文学研究回归文学性的探求,以及他对于文本的细密、敏锐的洞察,对文学性足够的虔诚,都让我感动。代序《与洪子诚先生对话》较为重要,洪爷爷提问老辣精道,对话给予我反思自身理论视野的契机。这本书相比于作者早些的著作,似乎存在着注重研究者的直感体验、淡化理论架构的趋向,越发变得平易温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