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析中国白话小说各阶段的叙述学特征和这些形式特征的文化制约因素,说明形式的技巧手法所具的社会历史意义。
白之“1917年至1919年文学革命之后几年发表的小说最惊人的特点倒不是西式语法,也不是忧郁情调,而是作者化身的出现。说书人姿态消失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合一,而且经常与作者本人合一”p37 “《儒林外史》这本小说之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叙述者评论干预减少到中国传统小说的...
评分白之“1917年至1919年文学革命之后几年发表的小说最惊人的特点倒不是西式语法,也不是忧郁情调,而是作者化身的出现。说书人姿态消失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合一,而且经常与作者本人合一”p37 “《儒林外史》这本小说之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叙述者评论干预减少到中国传统小说的...
评分白之“1917年至1919年文学革命之后几年发表的小说最惊人的特点倒不是西式语法,也不是忧郁情调,而是作者化身的出现。说书人姿态消失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合一,而且经常与作者本人合一”p37 “《儒林外史》这本小说之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叙述者评论干预减少到中国传统小说的...
评分白之“1917年至1919年文学革命之后几年发表的小说最惊人的特点倒不是西式语法,也不是忧郁情调,而是作者化身的出现。说书人姿态消失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合一,而且经常与作者本人合一”p37 “《儒林外史》这本小说之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叙述者评论干预减少到中国传统小说的...
评分白之“1917年至1919年文学革命之后几年发表的小说最惊人的特点倒不是西式语法,也不是忧郁情调,而是作者化身的出现。说书人姿态消失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合一,而且经常与作者本人合一”p37 “《儒林外史》这本小说之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叙述者评论干预减少到中国传统小说的...
中国近现代小硕叙述研究,the big other深埋其中。富有启发的一本理论专著。
评分本部学术著作的核心问题是探讨中国传统小说向中国现代小说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陈平原所讨论的问题相似,但是他更多关注在叙事形式上,从叙事形式上来探讨文化转型的问题,以探讨意识形态与历史运动之间的冲突。与陈平原那本书各有千秋,值得对读。而对于我来说,其叙事形式方面讲的最为精到、也是最为核心的问题还是“叙述主体”的问题,从角力人物和叙述者、隐含作者关系的角度探讨,可以清晰地发现传统小说到现代小说之间的变化,尤其五四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背后的含义,判断很精妙。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中最印象深刻的是,他认为白话小说的发展越发有慕史、教化、媚俗三种问题,而他最向往的、最期待的,还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批判性的“纯”文学。我感觉史料功夫还有缺乏。
评分黄平的文章里提到这本书打开了他的视野,确实如此,如何理性和智性地阅读小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路径,关于叙述视角的转换,是阅读时我们无意识的部分,可以重复阅读的书。
评分同样是看了黄平老师的自述,三本给他影响最大的书,其中之一便是这本,读完的确醍醐灌顶。能用新批评的相关理论完美的解读中国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转变,很有意思。赵毅衡老师的确有才啊,真想去川大听一听他的课。
评分终于把这书给翻了。赵老师还是不简单的。古典小说的阅读经验与叙事理论相结合的前提首先是足够的阅读量!昔乎论述语言不太规范,如果说申老师的东西睡着觉都能看明白,赵的则必须全副精力,挠头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