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不仅意味着今天的艺术看上去已经截然不同,还意味着我们的艺术话语已转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假设可以确定地说它选择了某个方向的话。
以此为开端,汉斯•贝尔廷在这个千禧年结束之际对艺术和艺术史做了一次精妙的反思,而他所倚赖的基础便是他更早期那部大获成功的《艺术史的终结?》。贝尔廷“以对艺术本质作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创理论而闻名”(《经济学人》),这一次,他审视了今天的艺术是如何被创造出来、被人观看并受到诠释的。他指出,当代艺术已经挣脱了艺术史为它构建的框架,并呼吁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和书写艺术。本书中,他亦毫不费力地在当代热点问题(全球和小众艺术的兴起及其对西方艺术史造成的影响、装置和影像艺术、陷入困境的艺术博物馆体制)和长久以来一直居于艺术史定义核心的老问题(如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之间的界限、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的对立,以及艺术史中现代主义之初创等)之间转换。
通过这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贝尔廷证明了自己依然是今日视觉艺术领域最具独创性且最具争议性的思想家之一。
“贝尔廷以创造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双线故事,手法堪称高超,并通过种种隐喻和意象解释并丰富了他的故事。”
——爱德华•博康,《法兰克福汇报》(德文版书评)
作者简介:
汉斯•贝尔廷 (Hans Nelting)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的艺术史及媒体理论教授。其著作包括《艺术史的终结?》《相似与在场:艺术时代之前的图像史》《隐形的杰作》等。
译者简介:
洪天富 1934年生,北京大学西语系研究生毕业,师从著名诗人冯至教授。主要译著有《儒教与道教》《歌德谈话录》《亲合力》《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卡夫卡和现代主义》等。
艺术的终结同艺术史的终结,是以文本结构和框架建构艺术家图景方式的放弃。而这种对于艺术作品艺术家和艺术活动的想象,尽管某种程度上的确让“往昔复活”。但新艺术史质疑的就是这种叙述方式下,即这种框架下,对于艺术本质的背离。艺术在重审当下,而艺术史却在构建想象,尽...
评分对话《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 卢迎华 虽然汉斯·贝尔廷在1983年出版的专著《艺术史终结了吗?》对中国的学者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中文的读者在此之后并没有机会接触到贝尔廷教授的其他专著。这位以德文频繁写作,并被英语世界及时地翻译和推介的艺术史学家居...
评分很有趣的图书,谈论着艺术,还有两位策展人的评论,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讲述。期间穿插了部分的图片,来阐述作者的观点。 图书对波普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以及行为艺术等等进行了描述,让读者来理解、领会艺术发展出来的的新门类。 对我来就,感觉难度大了些,理解起来比较困...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 年5 月,我获得卡尔斯鲁厄新媒体艺术中心(ZKM)夏季研究基金,受邀参加由汉斯• 贝尔廷在卡尔斯鲁厄组织的为期十天的夏季工作坊。在参与这个工作坊当中,我首次认识汉斯• 贝尔廷教授并接触到他所提出的“全球艺术”的概念。这个概念中深...
评分汉斯·贝尔廷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中,延续了他对“艺术史的终结”这一问题的思考,他认为艺术史没有终结,终结的仅仅是一种线性发展的、结构紧密的艺术史。在对现代艺术的密切关注中,他在1989年与原苏联画家彼得·威贝尔一起创立了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艺术与媒体工作技...
计划一年内专心研读现代艺术
评分艺术史与艺术家、艺术家的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总是和谐的,艺术史意识的产生是启蒙理性主义发展的结果,把人类的对象乃至本身编织到可以说得过去的话语中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冲动,这种冲动由科学成果带动。
评分译得糟糕
评分3.5
评分译得糟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