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的后半生,即使这一生充满无奈与悲凉!
★我这辈子在哪儿都找不到家,只是看起来像在家里。
一直以来,我过的都是别人的生活。
我从来没有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安睡过。
我似乎是在为同胞、为理想献身,然而不过是纵身跳入了某种荒诞。
★《魔种》将连接起我曾生活过的不同世界,并将对我的整个文学生涯作一个总结。——V.S.奈保尔
终于,天亮了,远处传来孔雀奇异的鸣叫声,那是它清晨在树林里的水塘边喝过第一口水后发出的鸣叫,沙哑,撕心裂肺,本该讲述一个新生的世界,但在经历了漫长的不眠之夜的人听来却像是在讲述失落的一切,人、鸟、树林和世界。
V.S.奈保尔(V.S.Naipaul)
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50年代开始写作,作品以小说、游记、文论为主,主要有《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米格尔街》、《自由国度》、《河湾》与“印度三部曲”等。作品在全球享有盛誉,半个世纪里,将里斯奖、毛姆奖、史密斯奖、布克奖、大卫•柯恩文学奖等一一收入囊中。1990年,被英女王封为爵士。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半生》出版。2004年《魔种》出版,奈保尔宣布这是他的最后一本小说。
书中最让人难忘的是幻灭感,理想主义的幻灭感。 译者的后记说这是一部流浪汉小说,是从小说的叙事视角说的,故事从柏林展开,在伦敦结束,整个作品是从主人公威利的角度展开的,关于思想活动的叙事特别多,相比之下,故事不是那么紧张、好看,就是在这冷冷的叙事下,威利参加印...
评分比起十九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黑塞的《在轮下》,我还是更喜欢二十世纪的奈保尔的《魔种》。 可以清楚地看见文学的进步。十九世纪的时候似乎因为浪漫主义在作祟,作家们总是喜欢找个僻静的地方一呆就是几年,不与城市做什么交流,满心恬静地种草散布,觉得这样的生活完美无缺,...
评分一颗魔种,代表了任何东西。 可以是一种理想;可以是一份救赎;可以是一杯美酒;可以…… 看它的发展方向了,当然,过程很重要。 奈保尔的书我就只看过这一本,不好做较全面的评价。 反正主人公威利给我的感受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总是比现实所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情况...
评分奈保尔72岁时最后一部作品,题目其实很令人困惑。这部作品全篇充满了苦涩。男主人公从来没有过正经的事业,始终在到处流浪,他本身的意见似乎并不重要,他更多是个见证者。威利出场时已经40多岁了,他早年在伦敦上学,遇见一个葡萄牙裔非洲人,两人结婚在非洲待了十八年,无所...
评分奈保尔72岁时最后一部作品,题目其实很令人困惑。这部作品全篇充满了苦涩。男主人公从来没有过正经的事业,始终在到处流浪,他本身的意见似乎并不重要,他更多是个见证者。威利出场时已经40多岁了,他早年在伦敦上学,遇见一个葡萄牙裔非洲人,两人结婚在非洲待了十八年,无所...
我觉得好过半生,尤其游击队那部分,从第一天就不对劲儿,然后可以坚持那么多年,我很能理解,很像我重回国企的经历,只是没有人来解救我
评分高配三星
评分不错,30岁以前怕是赶不上了
评分《半生》的续集,结尾似乎不那么奈保尔了。中间有一句话很能概括奈保尔的所有小说“我这辈子一直在做这么一件事:在哪儿都找不到家,只是看起来像在家里”
评分“不该对这个世界抱有理想的看法。灾祸正是由此产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