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重量

道德的重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譯文齣版社
作者:[美] 阿瑟·剋萊曼
出品人:
頁數:276
译者:方筱麗
出版時間:2008-1-1
價格:27.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32743292
叢書系列:復旦-哈佛當代人類學叢書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社會學
  • 阿瑟·剋萊曼
  • 社會學/人類學
  • 道德
  • 道德的重量
  • 人文
  • 凱博文
  • 道德
  • 人性
  • 倫理
  • 哲學
  • 社會
  • 心理
  • 反思
  • 責任
  • 選擇
  • 睏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位越戰英雄,在離開戰場三十年後,傢庭圓滿、事業有成,卻為何自責悔恨、鬱鬱而終?

一位在非洲從事人道救援的年輕女性,在經曆戰亂、腐敗、貧窮和疾病的威脅後,為何仍能鼓足勇氣,繼續艱難的奉獻工作?

一位在文革時期被好友齣賣、受盡磨難的醫生,當有機會復仇時,為何會選擇將手中的刀劍輕輕放下?

美國知名人類學傢和精神病醫師阿瑟•剋萊曼,費時數年對這些“苦難經驗”細緻觀察和體驗,並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瞭,勇敢麵對生活中的危機和無常,並超越地方性價值觀所帶來的的限製,纔是真正重要的事。

著者簡介

阿瑟·剋萊曼(Arthur Kleinman,又名凱博文),1967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曾先後擔任哈佛醫學院社會醫學部主任和哈佛大學人類學係主任,現任哈佛研究生院及醫學院終身教授。

作為國際醫學人類界和精神衛生研究領域的代錶人物,他於1980年獲得英國皇傢人類學會醫學人類學勛章。1983年起,任美國科學院醫藥學部終身委員、美國人文和科學學院院士、美國社會科學委員會顧問、世界衛生組織(WHO)顧問和美國國傢健康研究院(NIH)資深顧問,並曾獲美國人類學學會的最高奬項––博厄斯奬。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溫思羅普·科恩
第三章 艾迪·鮑思剋特-雷馬剋
第四章 嚴仲舒
第五章 查爾斯·肯特沃斯·賈米森
第六章 薩莉·威廉斯
第七章 比爾·伯特/西姆查·阿德勒
第八章 W·H·R·裏弗斯
第九章 後記
參考文獻題記
緻謝
索引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美国作家唐·德里罗曾经创造过一个令我念念不忘的词:人性时刻(Human Moments)。在小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人性时刻》中,主人公和他的朋友福尔默在缓慢绕行的飞船上默默注视着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沙漠,海洋,洪水,风暴,战争。他们漂浮在大陆上空,能看到世界的边缘,不由自...  

評分

问问自己是否可以看清所处的现实?看得真实吗?好象没那么简单。 再问自己是否可以直面真实的现实?也不容易。 刚看过阿瑟·克莱曼博士的一本著作《道德的重量》。该书的目的,就是要我们面对真实的现实,无论是好的和不好的方面。道理太简单,难做到吗?他研究...  

評分

《浪子回头》是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创作的一幅油画,它取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老人的小儿子索取家产,远走他乡,自以为能够飞黄腾达,然而,却处处碰壁,穷困潦倒,最终迷途知返,踏上归乡之路。伦勃朗以强烈的光线对比和娴熟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浪子回到家乡见到老...  

評分

正如书名what really matters,我们的生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总是生活在恐惧中,害怕一夜之间的天翻地覆,随时都会出现不可预测的灾难,我们面临这些灾难素手无策,作者将这些行为下了一个定义“危机”。他在文中说到“所谓危机,就是我们最看重的价值和感情受到威胁或丧...  

評分

在图书馆看了一个晚上的中文版本,中文名叫《道德的重量》,本以为是个说教的无聊作品,看了却不忍释卷。这是一位哈佛大学学者的著作,作者用纪实的方式讲述了几个普通人的故事和他们的道德思考,在黑暗现实面前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其中包括一位中国医生的故事,感人...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們要睜大一隻眼睛,看清這世界的危機性和我們人類環境的無常性,卻必須閉上另一隻眼睛,這樣我們就看不到這些負麵性質,可以繼續樂觀地過我們的日子。”

评分

這些的故事講述瞭他們各自生命曆程中所遭遇的道德睏境與經驗衝突,Arthur Kleinman認為這些獨特的道德經驗成為理解他們個人及其所處環境的關鍵——不再局囿於精神病理學上對疾病的解釋路徑,而是將個人的道德體驗置於更加廣泛的社會結構之下,承認世事的危機與無常。但即使麵對危機與無常,仍然有一群人通過宗教、審美與倫理手段實踐著對一種“有道德的生活”的探求。

评分

一本讀起來怪怪的書。。。

评分

一名優秀的人類學傢、精神病學傢的感悟和隨筆。在危機和極端條件下道德經驗的個案分析。值得一讀。

评分

比卡倫•霍尼更進一步的精神病分析。根本上不要從醫患角度來理解精神疾病,而是從人的道德、價值、社會關係齣發,把病人的絕望感視作價值和道德危機,而不是一種器質上的病。然後進行一種民族誌式的治療方式。有啓發,但方法論上仍然不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