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1.卡利古拉 :正因为从来没有坚持到底,才一无所获。也许,只要遵循逻辑,有始有终就行了。(心中把人的生命碾成齑粉的无情逻辑!) 2.卡利古拉 :我决定要遵循逻辑。既然我有这个权力,你们很快就会看到,这种逻辑要让你们付出多大代价。 我要铲除自相矛盾者和矛盾。 3.舍雷亚 :...
讲述古罗马帝国皇帝卡利古拉从倒行逆施到众叛亲离过程的四幕剧,由于创作于二战后期,因此人们很容易把剧中的卡利古拉跟德国纳粹的独裁者希特勒联系起来。然而这部剧的意义绝非只是影射当时的现实那样简单,关于人的主体性,关于自由的真谛,关于存在的意义,剧中都有很深层次的探讨,值得玩味。
评分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看,卡利古拉真幸福,埃利孔忠心耿耿、给他摘天上的月亮,卡索尼娅不离不弃,毫无理由地爱他直到被他毁灭的生命最后一刻,西皮翁和他惺惺相惜,理解他诗性与痛苦。哪怕他最后被推翻、被杀掉,他也在这三年中尽享无限的权利和自由。可是深陷在一种荒诞逻辑中无法自拔的卡利古拉每天该有多绝望,生者的存在是无限的虚空,他们的在场没有意义,他们的死亡反而带来了真实和永生,领悟什么都不会长久,就连悲伤也如此,于是将人群从自己身边赶走,亲手将所爱之人毁灭,于是在最后一幕,刀剑刺入后背之时,卡利古拉终于得到了他一直以来追逐的:永世的孤独。
评分在那个戏剧还是作者传声筒的年代,加缪的这部作品依然有力而迷人。处于权力高位的疯癫者卡利古拉集中了20世纪哲学戏剧所垂青的主角形象的一切元素,暴政是他的哲学,死刑是他的艺术,虚空是他的辩证法。
评分卡利古拉的绝对自由的实验,因为人的躯壳,它注定是一桩悲剧。
评分加缪把思想追求设计成君王,在此之下把自身分裂成相反的形象,虽然深受君王(思想追求)之害,但一半自己(西皮翁)理解施害者,他也看到了必死带来的人生无意义;一半自己(舍雷亚)反对施害者,他要生活和幸福甚于要真理。分裂带来的几次辩论很精彩。 我知道自由让我痴迷,我同时也知道它让我既无法生活也不会幸福,但我不知道到哪能止住对自由的饥渴。我看到人必有一死,所有人都知道,但他们对一死变虚无选择性失忆,沉浸在假想的长久和幸福里,我要变成暴君给他们赐死,让他们记起来。毁灭者、背德者让我越来越体验到自由。安全和逻辑不可能并行不悖,逻辑直通末日的时候,世人是不承认逻辑的。加缪(卡利古拉)坚持:这个世界并不重要,谁承认这一点,谁就赢得自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