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西施罗夫斯基的《生而有罪》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因为其作者与其书写的对象均为传统意义上被争议的“边缘人”,却是互为悖论的两个族群。作者身为一位生活在“他者”(纳粹及后裔)之间的犹太移民,对多名曾经深伤过犹太民族的纳粹后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努力抛开成见,...
评分在二战后的德国,有这样一代人,他们没有犯过罪,却始终过着罪人一般内疚的生活,他们是纳粹的子女。夹在对战时经历回避不谈的上一代与无辜的下一代之间,夹在家庭内部从未消失的法西斯主义氛围和外界有关纳粹所犯错误的种种反思之间,“愧疚的一代”确认自我的种种困难通过《...
评分 评分生而有罪 这是一本作为犹太人子女的彼得·西施罗夫斯基采访德国纳粹子女的访谈录。书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距二战结束短短四十年。纳粹们的后代覆盖各个年龄层,从刚刚成年到四五十岁,甚至有的纳粹分子已经做了祖父母。访谈的核心是三个问题:纳粹分子是如何在子女面前告知自己...
评分在关于纳粹历史的“后记忆”中,1987年问世的本书算是开创性的,可以见到战后一代如何面对父母的罪孽。不过这也绝不只是战争罪责的问题,实际上这种代际冲突或许可以引起中国人的强烈共鸣。在二十多年前译本出版时,国内还不明显,现在年轻一代喊出的“父母皆祸害”,可说是同样的精神弑父,虽然我们的质问更多不是指向父辈的罪孽,而是他们在家庭内的权力支配。
评分纳粹的转轮由高级将领和普通民众作为社会有机分子共同润滑、运转,这样的回忆录带着一个社会一代人的自我探索与道德重塑,活生生的露出了德国社会的苦涩与机械,反思历史从来没有那么容易与轻松。反观我们的社会,这样的觉醒与自我挣扎还会出现吗? 红卫兵的孩子,贪官的子女,以及成千上万普通人在社会转型期每天做出的利己主义反应,作为子女与父母,我们对于家庭人格的塑造正在贡献着什么?
评分一开始对充满恶意的书名是抗拒的,不过旁友说“觉得自己的出身就是有罪的可以去死啊”反而激起我的好奇心,读下来觉得以作者犹太幸存者后代的立场和80年代时代背景能做到这样相对公正公开已是不易。奶奶对爷爷的维护,姐弟争论那篇真的很赞,还有引起争议的斯特凡妮…如果他们都算出生太迟不能理解那场战争中的父辈和祖辈,那更加遥远的我们……?
评分千言万语梗在喉……
评分想说一些政治不正确的话,想想还是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