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已故政治學巨擘亨廷頓的代錶作。書中總結瞭19世紀以來三波世界民主化浪潮的進程及其産生的原因,重點分析瞭20世紀後期重要的、或許也是最為重要的全球性的政治發展:大約有30個國傢從非民主政治體製嚮民主政治體製發生的轉型。本書試圖解釋發生在1974年到1990年間的這一波民主化浪潮發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所帶來的直接後果。
塞繆爾•P•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1927—2008),當代西方最富盛名的政治學傢之一。早年就讀於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1951 年在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曾擔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代錶作有《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變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20世紀後期的民主化浪潮》等。亨廷頓的學術研究橫跨政治思想、比較政治學和國際政治學等領域,學術影響逾半個世紀,在世界範圍內引起瞭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读书报告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下称“《第三波》”)是塞缪尔·亨廷顿的代表作之一。亨廷顿是美国保守派政治学家,被誉为“过去五十年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学家之一”。[1]他曾师从于福山,长期执教于哈佛大学,任职于卡特政府...
評分 評分“经济发展使民主成为可能,政治领导使民主成为现实。”这句本书最后一章的话成为了整本书的缩影。 亨廷顿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从未把经济当说成“根本因素”,只是认为是“全面、重要的关联”,甚至在第二章第五节说经济发展对民主“不是决定性的”,但仍不能否定他把经...
評分亨廷顿的第三波曾经被称为是民主化的圣经,这本书总结了20世纪后期全世界各地发生的民主浪潮。这本书出版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重大影响,而就在近年来不管是东欧的郁金香革命还是发生于中东的民主浪潮,反映出在目前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沟通方式和传播媒...
民主體製與其他體製的力量對比,經濟是晴雨錶
评分這本書解決的問題有:1.宗教在民主化中角色(韓國);2.民主化動因五點;3.為什麼不殺全鬥煥;4.為什麼殺學生不殺市民;5.儒傢文化與西式民主的適從性。對交相民主轉型的再思考;對反對派領袖的重認識;民主體製與民主政府的績效之區彆對待。比敬愛的楊擼慧老師講得清楚多瞭。
评分經典就是經典,易讀又深刻,讀多少遍都會有收獲。
评分善於創造概念的大師,不過感覺和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比起來還是有差距。
评分【發生瞭啥】二分的熊彼特的民主概念,第三波從1974年葡萄牙的民主化運動開始。【為啥】1威權體製的閤法性問題逐漸加重,那些政權的閤法性日漸依賴於績效閤法性2 20世紀60年代的全球經濟增長提高瞭許多國傢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擴大瞭城市中産階級的規模3天主教會在教義和行為上發生瞭顯著的變化4外部行動者的變化5國際交流的新途徑,滾雪球和示範效應【方式】主動轉變、政權取代、交相改變【共相】妥協、選舉和非暴力【問題】轉型問題 背景性問題 體製性的問題【指導原則】1改革威權體製2推翻威權政權3就政權變更進行談判4處理威權政權官員的犯罪問題5控製軍方權力,提高軍隊職業化水平【鞏固】衡量這民主鞏固的標準是兩次權力交接的檢驗標準。【中國】按照亨的標準中國在第三波實現轉型的時機不成熟,學生們使用瞭不閤理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