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芬兰车站

到芬兰车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埃德蒙·威尔逊
出品人:上海贝贝特
页数:492
译者:刘森尧
出版时间:2014-2
价格:49.8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9535460
丛书系列:故藏
图书标签:
  • 历史
  • 埃德蒙-威尔逊
  • 文学理论
  • 马克思
  • 哲学
  • 文学
  • 思想家传记
  • 政治学
  • 芬兰
  • 车站
  • 旅行
  • 故事
  • 成长
  • 冒险
  • 铁路
  • 孤独
  • 风景
  • 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意大利边城那不勒斯,穷学者维柯,正伏案撰写一部引发史学新思维的巨著;革命之都巴黎,密谋颠覆拿破仑皇朝的革命家巴贝夫,慷慨陈词临刑前的自白;伦敦,流亡者的新故乡,革命传单与当票陪伴着马克思,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圣彼得堡红旗挥舞,列宁与托洛茨基口号高亢,宣告罗曼诺夫王朝的覆亡……跨越两百年的时空场景,在威尔逊的笔下一幕幕铺陈,巨细靡遗。

不论是哲学家的桌案、死囚的斗室,西伯利亚大草原、巷战方酣的街道,庄园深院里的忧郁、贫民窟恶臭中的喘息,透过埃德蒙•威尔逊如临现场的描绘,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重现。

而书中轮番上场的演员们,有人燕尾风流,有人热血沸腾,有人苦苦挣扎,有人风采华丽,有人恶毒如鬼,有人气概英雄,细细数来:马克思、恩格斯、巴贝夫、米什莱、蒲鲁东、巴枯宁、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拉萨尔、列宁、托洛茨基……个个叱咤风云。乍看之下,他们仿佛神人,可崇拜而不可理解;但在本书丰富材料的显像下,我们终能见到这些历史演员的真面目。

这一切的风云际会、动荡起伏,都来自浪漫主义的革命大梦——一个以自己的手掌握自己人生的梦,一个志同道合共铸命运的梦,梦想着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个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共同体。在其中,不论男女,都可以自由展现自我、彼此相爱,达到人类未曾有过的境界……

《到芬兰车站》,一部极具创意的历史著作,让我们得以亲见人类曾有过的梦想与愿景。阅读本书,或许可以教导我们如何继续怀抱这些梦想,甚至让这些愿景成真。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学着创造自己的未来。

——马歇尔•伯曼,《纽约时报书评》

他(威尔逊)是约翰逊、圣勃夫、别林斯基、马修•阿诺德传统的最后一位重要评论家。他的目标和实践是为了在一个更大的社会框架中考察文学作品——这个框架包含着对作者人格、目标、社会和个人根源,周围道德、知识和政治环境,以及作者眼界的性质等方面的专注、犀利、直截了当、发人深思的观点——也是为了将作者、作品及其复杂的背景呈现为一个错综的整体。……对他来说,艺术散发着光芒,但不仅是通过它自身的光线。

——以赛亚•伯林,《埃德蒙•威尔逊在牛津》

他谙熟学界所有的新进理论,也老练地使用这些理论,但绝不囿于某一理论,一根筋地拿它包打天下。我们见惯了那些冬烘的批评家,将术语搬来搬去,问题却岿然不动。威尔逊不然,他总是直奔问题的核心,从上下四方发动围剿,拷逼出作品与个人心灵史及时代精神的血脉相连,果断地予以定位与颁奖。在任何时候,他都脱略蹊径,直见性情,精辟,尖锐,甚至大胆到粗暴。

威尔逊拿手的批评性叙事,变化多端的演奏方式,在书中发挥无遗。他复述人物的文章和思想,加以概念辨析和批判,又不时征引逸闻与趣事,随处穿插细节和场景,节奏感控制得恰到好处:高潮来了,又掐断了,织入另一波起伏中。

《到芬兰车站》的魔力在于,威尔逊并不为他的历史命题所裹挟而滥情,他与笔下的人物在神光离合之间,时而投合其中,时而间离其外,对人物既同情又了解,从不藏起他批判的锋芒。雄浑,是的,但是冷峻。

——中文版导读者 江弱水

作者简介

埃德蒙·威尔逊 (Edmund Wilson 1895 - 1972) 美国二十世纪广受尊崇的文学/文化批评家和社会评论家。曾任《名利场》、《新共和》副主编,并为《纽约客》、《纽约书评》等撰稿。威尔逊是位多产作家,取材广泛,既有以美学、社会和政治为主题的作品,也有诗歌、剧 本、游记和历史著作。被誉为“文学界的自由人”,“知识上的纨绔子”,“美国最后一个文学通才”。代表作有《阿克瑟尔的城堡》、《三重思想家》、《光明的彼岸》、《创伤与神弓》、《死海古卷》、《俄国之窗》、《向易洛魁人致歉》、《爱国者之血》等。

目录信息

推荐序/江弱水
致谢1
1971年作者序1
第一部
第一章 米什莱发现了维柯
第二章 米什莱与中世纪
第三章 米什莱与大革命
第四章 米什莱要活在历史中
第五章 米什莱夹在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
第六章 大革命传统的式微:勒南
第七章 大革命传统的式微:丹纳
第八章 大革命传统的式微:法朗士
第二部
第九章 社会主义的起源:巴贝夫的答辩书
第十章 社会主义的起源:圣西门的阶层制度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的起源:傅利叶和欧文的理想社区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的起源:安凡丹与美国社会主义运动
第十三章 马克思:普罗米修斯与路西法
第十四章 马克思决心要改变世界
第十五章 恩格斯:来自曼彻斯特的年轻人
第十六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合作
第十七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磨剑
第十八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创造历史
第十九章 辩证法的神话
第二十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去写历史
第二十一章 历史行动者:拉萨尔
第二十二章 历史行动者:巴枯宁
第二十三章 马克思:商品的诗人与无产阶级的主宰者
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死在书桌上
第三部
第二十五章 列宁:乌里扬诺夫兄弟们
第二十六章 列宁:革命大导师
第二十七章 托洛茨基:年轻的鹰
第二十八章 托洛茨基要历史认同
第二十九章 列宁向历史认同
第三十章 列宁抵达芬兰车站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关于历史的真相,总是让人觉得好奇,后世人的无数讴歌或口水,前人看不到,听不到。往往我们会被蒙住眼睛。 人就是这样的非理性,容易被利用,被蛊惑,虚荣,或者掩盖自己,太多的表子,我们就看不到里子了。 马克思他们,让我觉得最有人情味的还是他的朋友恩格斯,马...

评分

云也退/文 “我无意推断”,“我不愿评断”,1971年,埃德蒙·威尔逊在人生抵达终点站前,及时地为新版《到芬兰车站》写下了一段弁语,也是他最后一次点评苏联的共产主义实践——另一种意义上的盖棺之论。其中,他连连说不,不评判苏联独裁政权是否空前绝后,也不断定斯大林...  

评分

这本书不是一本严谨的思想史,倘若肯抛开对于种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却不失为一本颇有趣味的历史读物。从米什莱和窗外的法国革命一直讲到列宁与他的列车,威尔逊算是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开了一扇看得见别样风景的窗。从这里看过去,是左翼思想家和行动者轮番上场,又一一谢幕...  

评分

评分

威尔逊以一种纪传体的方式,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乃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在他看来,无论是何种主义,其都面临着一种两难选择:写作还是行动。 虽然,马克思被认为是坚持着将哲学的研究引向实践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威尔逊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日常情境的马克思显然更倾...  

用户评价

评分

除了诸圣的革命爱情八得挺情趣的以外没啥可提。这种美帝余秋雨写的国教人物史还有那么多人捧臭脚着实令人意外,对教义的理解明明只到搞革命和搞女人的辩证关系这种程度而已啊

评分

带这本书去芬兰,去坦佩雷的列宁博物馆

评分

我拿到的是这本书的台版,广西师大出版社一直是很自由化的出版社,引进台版时把副标题还原成“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我觉得台版的自拟副标题“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及发展”可能更显豁,马克思这个焦虑终生的人和恩格斯这个为别人操一辈子心的人也是书中最浓墨重彩、占最大篇幅的,即使中间插入了以“拉萨尔”、“巴枯宁”为标题的几章,实际上给我的感觉是拉萨尔、巴枯宁只是插叙,这两章写了半天还是写了很多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死在他的书桌上》这一章前面写马克思死了,后面大部分又在写恩格斯,还有马克思的女儿们去了,尤其是拉萨尔这章,这章给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马恩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出现过裂缝,恩格斯开始是作为一个仰慕者去见马克思,当时马克思还以为他是间谍之类的,对他很冷淡,然后马克思在德国待不下去了,就去曼彻斯特与恩格斯共处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恰好说明了一代粉红知识分子内心的游移和摇摆,一方面,对革命抱有幻想,试图以写作介入现实,另一方面,又未能触及根本问题,停留在名人轶事上,最终只能呈现出尴尬、内在矛盾的文本。更像是左翼青年对于自己革命激情的纪念吧,当然,这种进退失据也属正常,只是不适合用于理解社会主义。

评分

这是我喜欢的NON-FICTIO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