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苹果树
[英国]高尔斯华妥 董衡撰 译
亚尔培.萨伐龙
[法国]巴尔扎克 傅雷 译
两姐妹
[印度]泰戈尔 如珍 译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奥地利]茨威格 纪琨 译
一颗心的沦亡
[奥地利]茨威格 程蜀生 译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瓦西里耶夫 王金陵 译
少年维特的烦恼
[德国]歌德 杨武能 译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世人公认他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为卓越的代表。《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以第一人称写就的书信体小说,不仅传达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产阶级过渡的转型时期,中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复自然的社会状态”,“建立平等的人与人关系”的强烈愿望,也阐明了作者自身鲜明的立场。
对我来说,歌德首先是也永远是那个写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歌德,而非《浮士德》抑或《玛丽恩巴德悲歌》的歌德。 《维特》一书的确切阅读时间已经记得不确了,大约是小学五六年级,又或许是初一的时候,大致就在那年头,十二三岁间。对于当时的阅读状态现在自然是无法忆起了...
评分我们中的很多人生来有颗敏感、纤细的心,易感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音律中的美妙音符,抑或是张爱玲笔下的缠绵悱恻。这样的人往往很细腻很美,若有天赋,容易成就大艺术家,例如意识流鼻祖普鲁斯特。然而同时,他们又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唏嘘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像歌德...
评分如果有这样一个女孩,身边的人都喜欢她,老人临终时会请她去陪伴,有人生了病会请她去照顾,年纪轻轻就担负起照顾八个弟妹的重担,充当他们的母亲,并获得他们由衷的喜爱——然而,却有一个“文文静静”的男孩为她而精神分裂,被关进疯人院整整一年,另一个青年画家更为了她举...
评分我不想讨论文学上不同流派的演化,在我看来无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亦或其他,都有在文字中直面存在困境的时刻,一种深深的痛楚——存在之痛,在各种作品从各自方向的逼近中,或以喜剧的形式、或以悲剧的形式,或激烈、或平和地被刻画和描摹出来。今天,我选取了本无关联的两部...
评分只读了这本书里的同名作。不可否认其思想性,但是,我还是挺接受不了那种太富于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也许和翻译有关,也许和时代间隔有关,也许和主人公性别有关,总之虽然能明白维特的痛苦,代入感实在欠了点。但现在的我至少能理解这样的人存在的合理性了,而不会自作聪明地认为作者只是在矫情。
评分看了其中几篇,《少年维特的烦恼》还有茨威格那两篇实在太纤细,想起了荒原狼,那是中年维特之烦恼。较喜欢《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份俄罗斯的率直,虽然有点民族斗争味不太适应。那些被压抑的青春终于在死亡那一刻被动或主动绽放,然后坠入更深的虚无,留下活着的人去承受,这份哀伤感还挺打动人的
评分中文的文笔已经很高超了,但还是限于翻译而无法舒展,德语不会,无法评价本身的文学价值,情绪是表达的很浓烈,故事性实在无趣
评分这根本是“我的烦恼”嘛。。。 唉~
评分大二读的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