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彆開生麵的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精彩之作。全書分三部分,分彆是:(1)渴望現代:“五四”的西方主義和日本主義;(2)重思現代:京派;(3)炫耀現代:上海新感覺主義。民國時代對現代主義的理解呼喚瞭一種地區、全球語境相互交織的多元背景。文化爭論、政治紛爭和社會動亂等不斷變化的地區語境塑造瞭現代主義,同時帝國主義推動下的全球文化經濟潮流也參與瞭現代性的塑造。這種地區/全球連接最為明顯的顯現即是半殖民地性。這是一種多重外國勢力對中國進行多層次占領的政治方式。為瞭自身的經濟和政治目標,這種種的外國勢力在中國既相互競爭又相互閤作。 作為我們所處的後帝國主義時代的特徵,新殖民時代的標誌即是:西方文化霸權將西方自身定位為終極價值的裁定人。同時,新殖民時代的被殖民者又反過來將這種定位內在化,從而使文化霸權的可能性得以實現。無論是在“五四”一代西方主義的現代主義之中,還是在京派的文化普遍主義那裏,亦或是在新感覺派這裏,都市西方的視角都參與其中。京派思想傢發現中國文化復興在戰後歐洲流行的文明話語中占有相當的閤法性。與之相區彆,西方主義者對中國傳統的徹底否定采取瞭一種更為直接的方式。新感覺派既不號召否棄傳統,也不呼喚有限度地復興傳統,而資本主義現代性是唯一需要他們考慮的因素。 在中國作傢遭遇西方現代性之時,一旦作傢們去除掉傳統的保護層,就再也沒有其他的東西可被用來代替傳統以發揮中介作用。西方主義者通過對自身必能趕上西方的確信來想象一種平等。京派思想傢在西方自我批評的基礎上對西方進行一種有限度的批評,新感覺派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看做是不可改變的既定現實。這三種與西方協商的模式構成瞭三種重要的進程。如果被加以利用,它們將在以後的歲月裏成為進一步反思中西關係的基礎。
史書美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係、亞洲語言文化係及亞美研究係閤聘教授。其著述除本書外,還有《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的華語呈現》(Visuality and l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以及散見於美國各主要學術刊物的論文。另外還編有《弱勢跨國主義》(Minor Transnationalism),《中外文學》各專輯,以及《後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專輯等。
Shih employs the narratives of two Chinese women’s experience with the western-centric regime, which she terms as “transnational encounter,” as her point of departure. The fact that the two women are both racialized as representatives of Chinese women re...
評分书读到一半,非常有欲望往下读,不停。书院图书馆里这批藏书一直高搁,直到这个暑假从严复开始,一本接一本地读。前几本的书评我就不在此写了,而这本“现代的诱惑”,是读着最不累,又可以思想最多的一本,而且最关键的是自己从中认真体验了做“学问”需要的真知和深究。书主...
評分借用《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一书中欧文·沃尔法思所写《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世纪》一文的脚注8(41页,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12)来批评一下这本书: “差异在名称有限的多元性中的确已经存在,但是堕落以后才迅速加剧:‘天堂中的人类的语言一定是...
評分Shih employs the narratives of two Chinese women’s experience with the western-centric regime, which she terms as “transnational encounter,” as her point of departure. The fact that the two women are both racialized as representatives of Chinese women re...
評分Shih employs the narratives of two Chinese women’s experience with the western-centric regime, which she terms as “transnational encounter,” as her point of departure. The fact that the two women are both racialized as representatives of Chinese women re...
: I206.6/5058
评分比起被完全殖民的印度,被半殖民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快地崩潰,並全盤接受西方的現代性。由於殖民的多元化和碎片化,因此找不到一個明確的殖民者,於是沒法像印度一樣集結所有力量對抗殖民主義,並由他者更加確證自我。五四那一代人更是不加反思地用綫性史觀理解西方和東方,完全接受瞭西方主義。
评分作者認為在半殖民語境下的,中國缺少對帝國主義、現代主義的批判,從而催生瞭一種自願接受,以新殖民主義方式運行的某種意義上的文化殖民(就這個問題詢問瞭導師,導師說梁漱溟是對現代性有反思的,日後補,但是這又催生瞭一個問題:現代主義和現代性之間的區彆,當然還包括現代化);而後又提到郭沫若的“超國傢“概念,試圖尋找中國傳統文化中“現代”因子,這種策略性行為試圖尋找一種普遍意義的現代性看上去貌似和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矛盾的;所以這種矛盾、多元性是一種半殖民地的地區性特徵嗎?對我來說比較有意思的兩個地方:作為中介的現代化的日本;擁有文化資本的中國知識分子群在當時文化網中的位置。
评分#所謂現代,那就是性
评分文學史做得較為詳細,尤其對中國現代主義受日本的影響很上心,但文本細讀並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理論框架也偏簡單。“半殖民性”的構架是很鬆散的,基於一些簡單的政治經濟條件觀察,而對於文化實踐的理解也是在預設“全殖民性”似乎就該是直白的nativism/nationalism反抗的基礎上的alternative,翻來覆去就是臣服/動搖西方、自我東方化等等結論的重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