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首创媒体生态学专业。一生出版20余部著作,其中《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和《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2003年10月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所谓大师就是能于寻常中见真义、于当下窥未来之人。作为媒介文化研究大师的尼尔•波兹曼,从文化传播角度,重新审视“童年”这一既成概念,在其《童年的消逝》中提出人类的童年正在消逝这一惊人观点。 波兹曼认为,“童年”并非先天存在生理概念,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
评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同于人们所习惯接受的生物学概念——在本书里,尼尔•波兹曼所讨论的“童年”,指的是一种被创造的、相对于“成年”存在的社会学概念,因而读者不必误会这是一本讲因为饮食结构改变而使孩童生理性过度过早发育的营养学作品——尽管这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评分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形态的演进一直为研究者所特别关注,对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对某一社会群体的影响等重大问题的探讨,还推动了“媒介生态学”分支的创立。这一研究领域的众多成果,展现着中外学者对当今科学主义...
评分波兹曼显然非常清楚,他定义上或者近代西方意识里的童年,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产物,但同样清晰的是他显然没有注意到(我并不怪他),近代西方定义上的童年,在占这个地球上绝大多数人口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从未存在过,而且很可能未来也来不及诞生就会直接跳跃进入令他忧心忡忡的下...
评分《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一 上个月合肥多雨,骑车麻烦,我上下班便乘公车,下班的钟点,公车里若是有移动电视的,必是转播省台一档叫做“帮女郎”的节目,一众美女主持人托助人为乐的名义,采访些婚外情、夫妻关系之类的家常新闻,因这节目帮忙的功能,记者便在其中挑逗双...
一个保守又陷在自设的矛盾陷阱中的媒体研究者的杞人忧天,寄希望于原教旨主义和“道德多数组织”来挽回所谓“消逝的童年”。“呵呵”了
评分一个保守又陷在自设的矛盾陷阱中的媒体研究者的杞人忧天,寄希望于原教旨主义和“道德多数组织”来挽回所谓“消逝的童年”。“呵呵”了
评分弥漫着难闻的泛理性腔调;Postman 认为童年与文化一同产生,当然 Postman 所指是作为概念的童年,而他所说明的也是童年这一概念的消逝,而并非童年的消逝,当然,童年这一概念与童年有诸多交叉地带,比如日常处境和文化处境中的童年,所以,Postman 的论证似乎永远地打了死结,须知,童年乃是一个相当广博的范畴,它超越概念,也超越实体,如果只是假定童年是某某,又如何言明一种真相呢;将经典和舆情放在同一素材库,研究者以此来侮辱自己的理性;Postman 道出那么多,无非是娱了大众的浅显的意志和永远也填不饱的好奇罢了。
评分我觉得,童年并没有消逝,而是童年在与成年同化的过程中,渐渐被延长了……一方面,迅速变老,世故与淡漠赢得赞许,另一方面,成年在向童年返回,从前被抨击的低幼心智现在被合理化了。(顺便可作为电视剧原著党优越论的理论依据。顺便,可以解释下为什么豆瓣上,未成年逗逼群来势日益凶猛)
评分我觉得作者理解世界解读世界试图寻找答案的思维比这本书本身说的事情要有趣也有意义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