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首创媒体生态学专业。一生出版20余部著作,其中《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和《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2003年10月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不知道爲什麽上圖把這個書放在了五花八門的[兒童心理讀物]里,自然這的確事關兒童心理,但更有關媒體的演變和影響。不禁想到eco那個好玩的[天下圖書館一般黑]。 言歸正傳。neil postman的用詞很口語化,也不像innis那樣註釋繁複。他的過人之處在於:提出了過人的見解。 當今媒...
评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同于人们所习惯接受的生物学概念——在本书里,尼尔•波兹曼所讨论的“童年”,指的是一种被创造的、相对于“成年”存在的社会学概念,因而读者不必误会这是一本讲因为饮食结构改变而使孩童生理性过度过早发育的营养学作品——尽管这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评分波兹曼另外一本很有名的批判主义学术书籍,和他的《娱乐至死》是齐名的。这本深刻分析了童年为何消逝的小册子很值得一读。这一次,作者似乎有点卖弄才学,写了不少和主题并没有太多关联(或者无直接关联)的内容。我个人认为,这些内容其实是应该放在脚注里的,因为,这些内容...
评分1、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印刷术如何创造了“童年”,而电子媒介又如何使之“消逝”。 2、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一观点的? (1)在西方文明中,“童年”这一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古希腊时期,由于文字(字母)的创造,人类创造了知识与文明,随即出现了学校,一个...
评分曾经想策划一个关于Kidult的专题,因为觉得这是现今社会越来越显著的一种走势。所谓Kidult目前还没有恰当的汉语对应词,它是指“打扮和行为举止像孩子的成年人”,他们通常留恋着儿童或者青少年的活动和思维方式。 Kidult的蔓延趋势和童年的定义、状态的改变有关,和社会传播媒...
当一个社会产物行为逐渐消失的时候,也是作为怀旧和研究的对象开始的时候。希腊的所有雕像没有一个是儿童。显然波兹曼的文笔和思维是不错的,是受过学术训练的。北方蛮人入侵导致罗马文化的消失,进入所谓的黑暗时代,西方识字文化间断了一千年。文字世界里不分儿童和成年。中世纪成年人随意玩弄儿童的生殖器。抄写员-----汇编者--------------评论者------作家。一个不懂中国的人写了一句中国人不懂印刷术所以,中国文化弱。阅读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
评分某种程度上是《娱乐至死》的阐释篇
评分比《娱乐至死》好~~依然关于印刷、电子传媒,波兹曼的书要么读这本就可以了~~从童年的角度入手,很有趣~~16世纪之前,印刷术普及前,西方人没有所谓的童年,儿童就是缩小的成人,大家基本都是文盲。一个小偷能读出《圣经》中的一句话,就会在手指上被烙印,如果读不出,则是绞刑。。。
评分当被今日的我们所认定正在失去童年的一代长大后,也会像当年的我们一样,感叹下一代童年的消逝了。童年在不同的时代即应该存有不同的定义和内涵。未来是怎样,谁知道呢?
评分翻译得恶心,但内容真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