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结集的《王谢堂前的燕子》,采用当时西方学术界影响至巨的“新批评”方法,评论白先勇小说《台北人》。白先勇说:“欧阳子本身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分析小说家,深谙小说创作原理。”余秋雨称赞此书:“用心之细,联想之妙,让人叹为观止。”
“一九七四年春暮,我拾起久已搁置一旁的《台北人》,重新认识一次,却有了新的惊奇,新的喜悦。近年来,常惋叹时间的激流冲走每一片刻的感触,乃决定写成此书,以捕捉这份惊喜,持之永远。”——欧阳子
欧阳子,本名洪智惠,1939年生于日本广岛,原籍台湾南投。十三岁起在报章杂志发表短篇散文,十八岁入台大外文系,二十一岁与同班好友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开始用“欧阳子”笔名,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同时也译介西洋文学作品。
1964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作家工作坊”硕士学位,转入伊利诺伊大学英文系进修文学课程。多年来创作、翻译不断,出版小说集《秋叶》,主编《现代文学》的“亨利·詹姆斯研究专号”,参与翻译西蒙·波伏瓦《第二性》等书。
这是一部从新批评出发,以白先勇小说中的种种中国传统观念为主题,也流风所及,与台湾七十年代乡土文学相行相反的评论集。隔了这几十年,新批评仍不失于一种好的读书方法,虽然太过局限。传统观念已经再度翻红,不必正本清源。台湾七十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也云淡风轻不必再提。...
评分这是一部从新批评出发,以白先勇小说中的种种中国传统观念为主题,也流风所及,与台湾七十年代乡土文学相行相反的评论集。隔了这几十年,新批评仍不失于一种好的读书方法,虽然太过局限。传统观念已经再度翻红,不必正本清源。台湾七十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也云淡风轻不必再提。...
评分 评分 评分第一篇总论对台北人的主题探讨不错,但感觉余秋雨那篇文化乡愁剖析得更加切实深刻。 具体每一篇分析的很细致,但有些地方(比如《游园惊梦》里的露台)过度解读了。白先勇自己说“我并没有意识到什么象征意义,后来欧阳子说,我愈想愈对,哈哈——”
评分文本细读的典范,非知音不能至。欧阳子用14篇论文挖掘了台北人中14篇小说的独到之处,两书参照阅读更有趣味。她将台北人的主题总结为今昔之比,灵肉之争,生死之谜,恰切得当,至今未被超越。但此书已经不仅仅是文学批评了,它优雅的文风早已不逊色于任何文学作品,这可能得益于作者小说家的身份。
评分关于阶级问题,还真是让人讨厌呐
评分第一篇上来就说尹雪艳不是人,下巴都惊掉,往后看分析得都十分到位。正好读一篇小说看一篇评论。
评分可惜与原著《台北人》分开卖,可看花城版本,小说分析合在一起,相互参考看,大有裨益。大学时当成教材反复读。欧阳子从叙事学等角度细致分小说文本,让我见识到小说技艺的精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