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气质》是一部湮没百年的中文译著,鲁迅先生生前曾向国人郑重推荐此书,旨在重视当时中国社会顽固保守的时代氛围下,那些痛感国家落后、人民蒙昧的留学业生们企望国人乘此卧薪尝胆、以求自立的一片苦心。中国人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诸多美德,每一种都理应获得由衷的赞誉。但与此同时,也有这样一个危险,即先入为主地高估中国人的道德水准。盲目的赞美与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难同样有害。
明恩溥(1845—1932),原名阿瑟· 亨德森· 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美国公理会来华传教士。他在中国生活了50 余年,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他不仅帮助推动美国于1908年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 余万美)给中国以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还促使赔款落实在与民众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领域,影响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革。明恩溥的代表作有《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的研究》。
我自认为为已经脱离了一些低级趣味。 但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我,还是没有逃脱《中国人德行》中描述的一些缺点。 在乎面子 节俭到不计算得失 无效率的勤劳 缺乏时间观念(容易迟到) 忽视精确 不讲究舒适和方便
评分一个独具慧眼细读中国经典的人,能在字里行间读出许多拐弯抹角地表达出来的欺骗、推诿和谎言。 ———明恩溥 《中国人的气质》是自己读的明恩溥第二本作品,他的另外一本译介过来的作品是《中国乡村生活》,他是一个传教士,在鲁北传教长达三十余年,在与中国接触过程中,对中...
评分 评分刚刚看到这本书还是在图书馆闲逛时不经意看到的。没想到翻开就难以放下,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了大部分。看过之后的感觉是不解渴。 抛开作者的某些主观偏见,研究对象的久远,基础资料的完备性,以及其他影响作者结论的因素;其书本身是一个将问题呈现的书,但未提出解决办法...
评分2019.05 按照关键词分章节的方式显得结构清晰,中国人或多或少符合作者所提及的性格特征。不过随着时代发展一些特征在淡化,一些特征在强化,还有一部分甚至于当时恰恰相反。此书应该属于社会心理学与历史的交叉领域,举的大部分案例有极强的时代性,因而可能不再适用于当下。但总体来看,本书仍旧有一定价值,在帮助中国人追溯自我价值,探讨国民性,并看清民族性格中的种种缺陷方面功不可没。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精读,作者因为所处历史时期的原因观点有一些局限性,但是大部分的看法是对的,中国人的某些劣根性至今更顽强的跟随着我们。
评分前面的章节随意翻翻就好。大概可以先读译后记。最后一章倒是可以仔细看看,看看今天是不是作者的预期构想。不知道西方商业经济规则是否也为其基督教文明的延伸。新教资本主义之类的云云。
评分另外一种参考视角。
评分它最大的价值在于给当代人提供了百年前中国人的图景,以及一个西方人视角下的中国,人类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他者获取自己的知识。似乎可以说这本书是认识近现代国民性演变的源流。但作者流露出的基督文明至上及拯救一切的世界观,对于填补中西文明的沟壑似乎于事无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