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与暴力

身份与暴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阿马蒂亚·森
出品人:
页数:201
译者:
出版时间:2012-10
价格:2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016248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阿马蒂亚·森
  • 身份认同
  • 政治学
  • 思想
  • 社会
  • 印度
  • 暴力
  • 身份认同
  • 暴力冲突
  • 社会心理学
  • 群体行为
  • 文化差异
  • 权力结构
  • 边缘化
  • 认同危机
  • 社会分裂
  • 心理机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世界也许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暴力,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这部包罗万象的哲学著作中认为,驱使着这些暴行的,不仅仅是那些不可解脱的仇恨,还有人们的思想混乱。

在11岁那年,阿马蒂亚·森生平第一次亲历了杀戮。20世纪40年代在印度突然爆发的印度教徒一穆斯林骚乱的双方都受到了别人的有意挑唆。这场骚乱中的绝大多数受害者——包括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都是同属一个阶级的劳动人民。而应当对这场血腥屠杀负责的,只有宗教身份这种单一划分的观念。

在这本《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中,森指出,与过去一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冲突与暴力都受这种单一身份的幻象影响。显然,越来越多的人们根据宗教立场(或者“文化”或“文明”)来划分世界,而忽略人们看待自身的其他方式——诸如阶级、性别、职业、语言、文学、科学、音乐、道德或政治立场,并且否定了合理选择的现实可能性。一旦根据这种观点来界定不同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人类就被严重地压缩并置于“小盒”之中。

在《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中,森颠覆了那种惯用的概念,诸如“整个中东”或“西方思想”。通过对文化多元主义、恐怖主义和全球化的精辟分析,他得出了结论,我们应当更为清晰地理解人类自由,并成为全球公民社会中富有建设性的公共表达者。森证明,尽管最近世界陷入了战争循环,但只要我们坚持这一理念,这个世界也同样能够稳定地迈向和平。

作者简介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生于印度,现在仍然保留印度国籍。他1953年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1959年取得博士学位。森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现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森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五个领域内,分别是:社会选择理论、个人自由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福利与贫困指数衡量、饥荒问题与权利分配不均的关系以及道德哲学问题等。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他深切关注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穷人的经济学家”。森的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框架设计的。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认为,“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目录信息

第1章 幻象的暴力
对相互竞争的社会联系的认可
约束与自由
说服他人
对选择与责任的否定
文明的禁闭
超越宗教
穆斯林与知识的多样性
混乱之焰
第2章 理解身份认同
身份无关论与理性的白痴
多重关系与社会环境
对立身份与非对立身份
选择与约束
社区身份与选择的可能性
优先性与理性
第3章 文明的界限
单一视野与貌似深刻
文明解释的两个困难
论把印度视为印度教文明
论所谓西方价值观的独特性
民主的全球根基
西方科学与全球历史
拙劣的概括与模糊的历史
第4章 宗教联系与穆斯林历史
宗教身份和文化多样性
穆斯林宽容和多样性
非宗教性考虑和多样化的优先性
数学、科学和知识的历史
多重身份和当代政治
反对恐怖主义与认识身份
恐怖主义与宗教
穆斯林身份的多样性
第5章 西方与反西方
殖民化思想的辩证法
亚洲价值观与一些更小的主题
殖民主义和非洲
原教旨主义和西方中心性
第6章 文化与束缚
虚构的真理和实际的政策
韩国与加纳
日本的经历和公共政策
宽广视野中的文化
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自由
学校、理性和信仰
第7章 全球化与抗议
抗议、准确性和公共理性
批评、抗议和全球团结
知识界的团结
地方性对全球性
经济全球化和不平等
全球贫困和全球公平
更加公平的可能性
忽略与责任
贫穷、暴力和义愤
意识和身份认同
第8章 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
英国的成就
多元单一文化主义的问题
理性的优先性
甘地的论点
第9章 思考的自由
暴力的滋生
高级理论的低级运用
单一性幻象的惩罚
全球性抗议的作用
一个可能的世界
注释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对观念有着这样的看法:“经济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各种观念,其力量之大,出乎常人之意料。实际上,统治世界的不过就是这些观念而已。……既得利益之势力,往往被人夸大,实则远不如各种观念之潜移默化影响。……或早或晚,或好或坏,危险的不是既得利益...  

评分

brandps兄强烈推荐下,特别找了这个屋外狂风骤雨的冷夜,试做旁观者,了解贤者们的认知视角。 阅毕,不提内容所述例子,倒是很容易联想到几个地方,例如说,网上讨论颇为激烈的活熊取胆,无数人抱怨极尽不人道,的确是事实,但从另一个角度,为何被取胆的不是鸡鸭鹅或者...  

评分

第一个书评传不上去,估计说错话了。没心情再重写了。 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些身份起作用,把这些身份归类分析也许是个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有那些身份?父亲,丈夫,儿子,中国人,职员,佛教徒,异性恋者••••••  

评分

以书为镜,可以明己。 一个人拥有多重的身份,身份之间有重合有交叉。当事情发生的时候,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自己,才能对自己有更加清楚仔细的认识。这也是出于对自我多重身份的考虑。所谓立场、角度、身份、标签,差不多都有类似的意思,而认识到要换身份换角度去看待自己并...  

评分

很有意思,在现在的这个世界里,你随时随地都会被贴上各种标签,比如我:中国人,东北大汉,左撇子,留学生,豆瓣男,篮球迷。诸如此类的标签让我在任何一个同类的团体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记得08年第一次去北京新东方的时候,当时一个班都是高考结束的学生,对于异地的都...  

用户评价

评分

一半弃了

评分

旧常识复读

评分

作者的思辨和逻辑让我惊作天人。一个人在同种环境不同环境下都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身份,如果以单一的身份划分世界,标定标签,是对人性的某种泯灭。而世界上大多数的组织都是以单一身份来界定这个世界的人的分类的,这让这个世界充满不安和暴力。去争取身份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并不是文化单一多样性,去争取自己的身份,成为可以变换多重身份,有更高视角,能站在更高高度观察世界的人,和界定他人身份的人。

评分

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但作者没有提出在现阶段能落地的靠谱解决方案,他拒绝承认人类形成当下这种极端判断方式的心理学必然性。世界之复杂之处恰恰就在于知易行难。

评分

20140402,20140508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