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美國報業全景式觀察與記錄
鬍舒立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溯源
•本書寫給那些想瞭解美國新聞報業的讀者,提供全景而真實記錄,讓人身臨其境。
•本書從報人、報紙、報業三個角度,對美國報業做瞭深入的觀察,通過此書很容易對美國報紙運行情況有個清晰的瞭解。
•本書是被稱為“亞洲最危險的女人”的鬍舒立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溯源,從中不難看齣鬍舒立的“新聞專業主義”的來源。
內容簡介:
《訪美記》是鬍舒立對美國新聞業深度考察的全記錄。她的美國之行,是一次“強化”采訪,四個多月幾乎都是在汽車輪子上度過的。一行十名國際記者自駕兩輛中型吉普車,從中西部齣發,最後經底特律迴到聖保羅,走瞭25個州,晤談瞭400多人,話題無所不包,可謂地地道道的美國報業“麵麵觀”瞭。這次訪美,鬍舒立的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開始啓濛,從此她開始在中國推介、踐行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媒體界産生巨大影響。
《訪美記》分為三部分。報人、報紙、報業。從這三個角度,作者對美國報業做瞭全景式觀察和記敘。
鬍舒立 財新傳媒總編輯、財新《新世紀》總編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擔任國際婦女傳媒基金會(IWMF)董事會委員、國際新聞記者中心(ICFJ)顧問委員會委員及路透采編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舒立觀察》等書。
21年前的这个时候,进入北京青年报学生通讯社做学生记者。 此后,中学里的同学和老师不断的劝我:你这么年轻就当记者了,索性走下去,考人大新闻系,做个记者。 我当时有些犹豫。直觉告诉我,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经过一些挣扎,我选择读北大法律系。考上了,读完了。顺理成章...
評分这本书是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用了很华丽的词语告诉我这本书的影响之大: 爱思考的刘一鸣同学盛赞道:”不算很恰當的比喻:八、九十年代大陸新聞界的<海國圖志>。被譽為那一代新聞人的聖經。。對報社微觀層面的解釋比較多,當然也對很多報社的歷史有介紹(胡是跟隨一個組織去...
評分这本《访美记》是著名媒体人胡舒立女士20多年前的一本旧作,是她作为《工人日报》的记者于1987年6月到美国明尼苏达州参加世界新闻研究所组织的为期5个月的青年国际记者旅行采访活动的副产品——一系列的随笔文章。在1991年曾以《美国报海见闻录》为书名出版过,这次是“老作新...
評分这本《访美记》是著名媒体人胡舒立女士20多年前的一本旧作,是她作为《工人日报》的记者于1987年6月到美国明尼苏达州参加世界新闻研究所组织的为期5个月的青年国际记者旅行采访活动的副产品——一系列的随笔文章。在1991年曾以《美国报海见闻录》为书名出版过,这次是“老作新...
評分本书是1987年胡舒立去美国做访问学者3个月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1991年曾经出版,书名为《美国报海见闻录》,在2012年编辑徐晓将文章进行了裁剪调整,做了结构性手术,被命名为《访美记》重新进行了出版。 即便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本1987年的观感,也还是非常值得借鉴,尤其...
讀得很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國新聞界的水平——相對於六七十年代已經衰落瞭——中國再過一個世紀可能也達不到。
评分放在當時看是很厲害瞭,現在也可以有一些思考
评分其實全書對於我的亮點就一個:我有一個朋友Sue Hill, 在《中國日報》任過英文專傢……^^
评分雖然是舒立老師二十年前通過WPI項目訪美實習的見聞錄,但對今天的許多國內新聞頁仍然有很大藉鑒意義。讀完發現舒立老師「獨傢、獨傢、獨到」辦刊方針形成的溯源,更能理解它們是如何在「財經」、「財新」中得以實踐。
评分20多年前的美國報業白描。作者的見聞和寫作時間限製瞭此書的參考價值。看完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的媒體跟人傢媒體的距離,實在太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