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4年发表处女作《堕落》。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以后发表《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1924年因表长篇小说《魔山》闻名全球。1930年发表中篇《马奥与魔术师》。1939年发长篇《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的前三部以及《绿蒂魏玛》等。1947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1955年8月12日,在80寿辰后,结束了他“史诗性的,而非戏剧性的生命”。
1929年,由于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主要是由于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它作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地位一年比一年巩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本来是想找Musil的man without quality小说来看的,无奈最近积压了一堆看了一半但是没心情看完的超长篇的英文小说,在网上下载了很不错的翻译版本的托马斯曼的“魔山”,就此看起来。 大概也是几个月前才发现,我的人生还有很多有趣的书没有看过。自从基本读完了国内翻译出来...
评分"为了善和爱的缘故,人不应让死主宰和支配自己的思想." 这是全书唯一的斜体字.我现在也记得很清楚.这是卡斯托普经历了那场差点夺走他性命的暴风雪之后感悟到的吧. 其实魔山想表达的当然远远不止这个.我想,它是个庞大的世界,充满了未知的力量,萦绕着令人迷惑的...
评分“人们不仅仅以个人的身份生活,而是不知不觉地与他的时代和同时代的人同呼吸,共命运。人们可能认为他生活中那些一般性的、非个人的基础已牢固地奠定,同时把它们看作是天经地义的,对它们一点儿不抱攻击、批判的态度,像善良的汉斯.卡斯托尔普那样。但有一点也是很可能的,...
评分托马斯曼这部作品写于上个世纪初,一战爆发的时代,但是隔了一百年读来,却恍然觉得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寓言。所谓的魔山,是位于阿尔卑斯高山上的一座疗养院,来这里休养的都是欧洲各地的体面人士,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生活安逸,有一日五餐均衡营养的饮食,有不断关心你...
评分真好...
评分文笔清晰。写雪景一段尤其漂亮。 不过整个作品的意义指向太晦涩。必须重读
评分胡老师的推荐
评分严肃阅读在很大一部分年轻人里有点黯然失色,原因并不在于他是否反文化的小说家,而在于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习惯碎片化和图片化吸收“资讯”,而《魔山》这样的长篇巨著不可以夹在《在路上》和某部大部头网络小说之间来阅读。它诚然代表着现已有点岌岌可危的高级文化,因为这要求读者有相当水平的教育和反省能力。相较于灵感来源于此却更通俗的《挪威的森林》,见证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托马斯•曼对读者的要求似乎就显得很过分了。
评分严肃阅读在很大一部分年轻人里有点黯然失色,原因并不在于他是否反文化的小说家,而在于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习惯碎片化和图片化吸收“资讯”,而《魔山》这样的长篇巨著不可以夹在《在路上》和某部大部头网络小说之间来阅读。它诚然代表着现已有点岌岌可危的高级文化,因为这要求读者有相当水平的教育和反省能力。相较于灵感来源于此却更通俗的《挪威的森林》,见证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托马斯•曼对读者的要求似乎就显得很过分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