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遗腹子德鲍尔幼年时偶然读到一部小说片断:一个德国士兵历经艰难从苏联战场逃回故乡,敲开家门,妻子怀中抱着孩子,旁边却站着另一个男人。
成年后,对小说念念不忘的德鲍尔开始寻找小说的作者。种种线索指向一个在二战期间身份多变、战后不知去向的纳粹理论家。在儿子的追问下,德鲍尔的母亲终于揭开埋藏了数十年的身世之谜。
当年的纳粹理论家此时已摇身一变,在美国成为名牌大学政治学权威教授德堡。德鲍尔来到德堡身边,一步一步逼近真相……
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德国当代著名作家、法学家、法官。1944年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1975年获海德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柏林洪堡大学公共法律与法律哲学教授。自1987年起,施林克也担任德国北莱茵威斯法伦州宪法法院法官。
施林克自1987年起发表小说作品。199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朗读者》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被翻译成三十九种语言,并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获得重要文学奖。2006年出版的《回归》是施林克在《朗读者》之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人有时候也要全力去做些疯狂的事,有时候这么干就是正确的。” 这些记忆让我痛苦,因为这些事物都不能重生了,我很悲伤,因为它们只反映了美好的生活片段,生活当然也有丑陋的一面,这没关系。那么幸福的记忆也是一样。不好的是,它们不仅让我悲痛和伤心,它们也让我疲倦。那...
评分——来自钱定平翻译的《朗读者》。 类似的古诗、成语套用,时不时让人闻到微微的焦味。 硬撑着说,还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看在对电影意犹未尽的份上。 如果没有电影,光凭这本小说的中译本,我很难想象自己能对这部作品产生多少热情。对中文的欣赏力,实在属于我少数几样不...
评分我并不是那种细节控,要求译文一定熨帖,熨帖到觉不出是译文才好。假若把译文的质感比作石子路的话,那么细如沙路,跟大块的砾石,都可以落足;怕得就是它粗细都算不着,硌硌绊绊,委实让人脚也落不好,路也看不好,一本小说就这么翻完了。 随手找一个例句: ...
评分 评分《回归》看得有点不耐烦,书里面又大段大段的法学议论,读起来有点费劲。我觉得我还不算是个学者,只是个喜欢看故事的人,所以那些冗长的想法就有些恼人。 反正没有《朗读者》那么精彩。故事发展的也很慢,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对二战又有了什么更深刻的思考,书中总是有很长...
像是开启记忆的一扇门
评分从《朗读者》开始,成为施林克的忠实读者。他的作品总是摆脱不了对原罪和正义的反思,《朗读者》如是,《周末》如是,这本《回归》亦如是。除了引发上述思考外,这本堪称现代版《奥德赛》的书将古希腊名著、德国二战后盛行的返乡文学和小说主人公生活中的小说情节代入交织在一起,可读性和冲突感极强。
评分返乡小说
评分除了戏里戏外的奥德赛,还有哈姆雷特。
评分我无法接受这本书,这本书就像一个梦呓者的呓语,无趣而反复,尤其是中间部分让我一度难以读下去,沉闷我可以接受,但这本书无意义的呻吟和没有逻辑的意识流着实让人难以消化,我从来没有这么讨厌过一个作品的主人公。这本书真的非常的不对我的味口。如果硬要说好的部分,只有刚开始的时候的那段孩童时期的故事是我待见的。总体来说,我不喜欢这个主人公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我讨厌这个主人公的性格和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