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伯特

希尔伯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斯坦丝·瑞德,美国传记作家,也是一个数学爱好者,但决非是数学专业工作者。她先后为哥廷根的希尔伯特和纽约的库朗撰写传记,这些作品具有独特风格,早已脍灸人口。在获得成功后,瑞德愿意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她把目光转向了奈曼。奈曼是现代统计学领域的泰山,他是这样的一位科学家,他的个性和活力构成了其整个科学活动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他的生平就特别适宜由瑞德来撰写。于是,作者和传主就有了完美的结合,在写作过程中,瑞德曾与奈曼广泛交谈,并查阅了大量奈曼的个人信件和专业文件。虽然奈曼未能亲眼见本书行世,但他活在这本书里。

出版者:上海科技出版社
作者:[美] 康斯坦丝·瑞德
出品人:
页数:251
译者:袁向东
出版时间:2006-7
价格:2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383801
丛书系列: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开放人文
图书标签:
  • 数学 
  • 传记 
  • 希尔伯特 
  • 数学家 
  • 科普 
  • 数学史 
  • 人物传记 
  • 人物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希尔伯特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是被科学界公认的经典读本。大卫·希尔伯特是20世纪上半叶国际数学界的一位领袖人物,他于1900年在巴黎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激发了整个数学界的想象力,造就了20世纪一大批著名的数学家。此后,这些问题几乎成为检阅数学重大成就的一张航图。这位创造20世纪数学史奇迹的数学家和数学思想家,就像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在整个数学版图上留下了巨大显赫的名声。全书以平静的笔触叙述了这位极富想象力的人在一个极抽象的世界里如鱼得水、平淡而又神奇的一生。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这两天把这本书看完了,即使在希尔伯特去世七十多年后通过传记了解他,我依然被他巨大的人格魅力笼罩着。平时看的人物传记不多,高中时买过一本爱因斯坦的传记,隐隐约约中一直影响着我日后的决定。当时对闵可夫斯基印象很深刻。而这次再读一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传记,想不...  

评分

每个人的头脑都有着他与众不同的思考模式,而希尔伯特的大脑生来就是属于数学的,在这片天地里他充满自信并用他的智慧为数学开启了更广阔的天空。无论是在柯尼斯堡还是在哥廷根,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对科学的尊重,及其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适宜的土壤与环境造就了希尔伯特的成功...  

评分

现在还把陈景润当明星的人应当是寥寥无几了。 但在20多年前,徐迟老先生关于陈景润一篇极为精彩的报告文学,在全国掀起了开放后的中国第一场“造星”运动,其规模、场面更重要的是意义,远非当今尽管无可厚非但实在让人不“非”不爽的超男超女红楼选秀可比。无数青年及不青年们...  

评分

*以下评论结合了An Interview with Constance Reid一文写成,感谢无双姑娘热心分享这篇相当有看头的访谈。 Reid女士真是位妙人,一个并无理工专业背景的美国人如何为早已过世的伟大德国数学家作传,且在事先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成了领域内经典,这事想想就够浪漫,够美国梦,简直...  

评分

希尔伯特对数学界的巨大贡献毋庸置疑,他的思想深刻影响着20世纪数学的发展,直至今天。 从专记中可以了解到这为数学家以及这类科学家不一样的思想,比如希尔伯特参加舞会,对待精神病儿子的事,纪念闵可夫斯基时的讲话,对数学完备性的渴望……闵可夫斯基证明四色定理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1916年,埃米·诺特这位卓有才华的青年妇女来到哥廷根大学。希尔伯特对她的学识倍加欣赏,立即决定让她留下来当讲师,辅助相对论的研究工作。但当时歧视妇女的现象相当严重,希尔伯特的建议遭到语言学、历史学等教授们的强烈反对。希尔伯特拍案而起,大声疾呼:“先生们,这里是学校,不是澡堂!”

评分

科学人物的传记也是种科普读物,最近我这样想,正是因为这样,传记可以避免复杂的内容而专注于科学精神的塑造,这是即便普通人也能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力量。同时,又可以露出科学研究的一角,让人向往。这部书相当流畅,平铺直叙加上不时插入的旁人的评价,又织入一些传言的小段子,真是妙趣横生。大概让人想起一些记录片,原来手法和文章结构真的存在,以前是我太幼稚了。从中摘出胡塞尔事两条,其儿子的事一条。未必有大用,不过做些钩沉也是好的。另外此书标点的用法,尤其是引号内外句号的用法我不是很赞同,过于照搬英文的用法,虽然有些可以放宽些。待考。

评分

哥廷根!

评分

壮绝的一册!现实版《玻璃球游戏》。写数学家的传记总难免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即,他的成就大多是在前半生完成的,人生的后半则往往充满未能得到证明的猜想及注定遭遇挫败的工作计划。希尔伯特后期的种种尝试:物理学的公理化和数学基础的形式化,都没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而他对知识的那份乐观主义,也因哥德尔的工作而蒙上了阴影。最后目睹学派因纳粹的反犹政策而凋零殆尽。没有在二十年代被诊断出绝症时死去,对他而言真的是幸运吗?但是这样的人多工作,的确就能继续丰富人类的精神。

评分

刚读研究生的时候在武大信息学部图书馆读过,对哥廷根大学的最早印象来源于此,现在想来依然心潮澎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