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勤,1952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复旦大学史学博士,1997年至1998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著作有《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风声·雨声·读书声》、《被批评与被遗忘的》、《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等。
本书收录的是自由主义学者朱学勤的随笔和一些性学术文章,坦白说他的随笔价值要比其学术类文章价值大。朱学勤是最善于用优美而激情的文笔将其思想表达出来的学者,但激情是一把双刃剑,在捉住他人“马脚”的同时,自己也未免露出“猪蹄”。相反他的随笔,如《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等类名篇,怎么咀嚼都不觉烦厌。但若你只是通过此书寻找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心路轨迹或者在字行间发展出哪套“自由主义”理论,那本书的价值无疑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以本书作为一个偏角,引入 “人文精神”讨论、左右之争等90年代中后期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一些大事件,了解把握其的轮廓,逆游而上找出80年代中后期“文化热”的延迈,顺流而下理出其发展脉络,我想应该这是本书最大的价值,因为在所有的这些事件中,朱学勤都是一个主要的在场者和言说者--当然,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和多数“六八年人”一样,朱学勤进军学术,也已过而立之年。然甫一发声,即暴得大名,所靠正是踏实的学问、坦荡的襟抱、有胆有识的书生情怀,和知青生活磨炼出的粗粝底气。其八十年代末一系列反思文革、前瞻未来的思想随笔,把虚伪丑恶逼上道德的审判台,将卑微懦弱钉入理...
评分理性的大厦看似宏伟,然而支撑着它的不过就是几条纤细不堪的人文律令。然而令人寒心的是,总有人在破坏人类在血泊中孕育出来的共有的良知时,还觉得自己特别聪明占了便宜。然而事情的诡谲多变在于,那个人好像还真的占了便宜。任何一个人,哪怕是理想主义者都会承认,理想和现...
评分想读这本书是在一篇杂文上引用的马丁牧师的一段话,所以一直在找这本书,直到有一个在书店里看到,马上买回家,细细读。 但真失望,失望的不是书,而是我的一位天真同事,也中了马丁毒,竟然对单位的事发表他的看法,用自己的政治生命换了一次说真话的机会。 中毒太深,只能在...
评分印象最深的是朱先生对文化决定论以及对知识分子集体性“阿Q精神”的批判。 朱学勤指出,文化决定论的一个表现:将具体体制的具体病症,统统指向一种极深刻又总体概括的“文化根源”,并据此认为,非改造文化不能奏效。其逻辑矛盾在于前项将文化扩大到网罗一切的程度,后项则夸...
评分印象最深的是朱先生对文化决定论以及对知识分子集体性“阿Q精神”的批判。 朱学勤指出,文化决定论的一个表现:将具体体制的具体病症,统统指向一种极深刻又总体概括的“文化根源”,并据此认为,非改造文化不能奏效。其逻辑矛盾在于前项将文化扩大到网罗一切的程度,后项则夸...
还是很好
评分怀念大学里天天读杂书的快乐时光
评分倒是没有想到图书馆里该书常常空架且数本都被翻烂……老朱人气在学校可见一般……而老朱却总是对他研究生毕业的母校躲躲闪闪……哎……
评分很多和之前的文章重复的部分,比如硕士博士论文,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中的几篇。亮点是批评余英时五四观点的那一篇,知识分子以为自己撒豆成兵,功过都往自己身上揽。朱学勤说一个张学良,影响大过一打陈独秀,诚哉斯言。
评分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的积累,对好多问题确实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这样的认知会变得更系统,更具有结构,而不是如我这篇文章中的泛泛而谈。朱学勤老师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以及对他们那一代人的反思(所谓“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研究之深入,反思之深切令人佩服。理解大时代的起起浮浮,以及风云变幻,最本质地是从思想的内在里路去理解时代,这远比空泛而谈、天马行空来得深刻,但前提必须建立在严格的资料积累,以及严谨地逻辑分析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