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维纳的《控制论》问世。这是一本技术性很强的书,不易读懂。为了使控制论的观念能为一般人所接受,维纳在1950年出版了《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他的努力使得人类在技术世界的环绕中更加有尊严、更有人性;而不是相反。
这本书从技术谈起,逐渐将视角扩大到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包括人类与动物不同的学习机制、语言的机制和历史、信息的组织方式、法律和传播过程的关系、传播和社会政治的关系、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语言中的曲解问题等等话题。在书的后记中,WalterA.Rosenblith评价自1950年以来,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众多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政治家、社会政策制订者看待技术进步中社会变革的方式。
“...我愿表明,人之所以能够进行大量学习和研究工作,乃是生理地装备了这种能力的,而蚂蚁则缺乏这种能力。多样性和可能性乃是人的感官所固有的特性,而且它们确实是理解人的壮丽飞跃的关键所在,因为多样性和可能性都是人的结构本身所特有的东西。 我们即使可以把人的远远超...
评分0. 导读 —— 维纳的生平 在多个领域能轻松拿到95分,不如在一个领域刻苦达到100分。神童不是天才,更不是大师的必经途径。神童的天赋在于学习能力,但要成为天才、大师,还需要有创造力,这两者之间的跨度在于能否聚焦自己的天赋。幸运的是,维纳在经历了一系列求学领...
评分该书是维纳《控制论》的通俗读本。控制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乃是在于客观规律的存在。如果水温并不是每次都随着火力的上升而上升,就无法依靠水温的现状调节火力,进而调节水温。因此我认为控制乃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依靠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实证分析得出种种规律,进而...
评分维纳是个科学家,但却没想到这小子却是如此有才,能把信息通讯这个概念提升社会学意义上乃至哲学意义上,看这本书是为了打算看《控制论》做准备的。信息只有区别原来已经存在的或者对于你是未知的才是有价值的,一个区域的通讯集中程度往往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成正比,所以政府...
信息即控制,信息传递可以代替物体的位移,机器也将取代人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与反馈者。机器文明是人类面对不可逆的宇宙增熵过程之具有希腊悲剧意义的努力。维纳隐约流露出对建立封闭控制系统理想国的思想实验的热衷:用机器文明的通讯循环重构语言、法律、政治组织(蚂蚁的类比)、科学共同体、人类智能活动。尽管他明确表达了对法西斯与苏联政治组织形式的厌恶,但他设想的理想国依然是反“噪音”、筛选明确信号的人类社会,这意味着其设想依然是中心化的。一旦奴役起步,人类则再无回头的力量。在他的设想大部分实现的今日,技术拒绝了维纳对人类遭逢信息操纵的恐惧,人类终于步入数字奴役的时代。但在宇宙归于热寂的必然终章中,某个渺小文明的起伏存亡不过是沧海一粟。
评分“美,就像秩序一样,会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出现,但它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战斗,用以反对熵增加的尼加拉。” 种种论断妙 不 可 言,读完想吃烤面包配杏仁酱。
评分“所谓有效地生活就是拥有足够的信息来生活。”
评分50多年前写成的一本书,现在读起来依然很有共鸣。。。
评分书名初看不可理解,读完仔细想想,暗中还有后半句:人有人的用处,机器有机器的用处。若把人当机器用,那就大错特错了。感觉可以称得上是一本理论版的《1984》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