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万人无疑是一个悲哀的整体,它们在十年前带走了完整的活力、情感,使得唐山至今在外貌和精神上仍有残缺感。一切似乎都逝去了,一切似乎又都遗留下来了。仿佛是不再痛苦的痛苦,仿佛是不再悲哀的悲哀。作者希望唐山大地震的“惨史”永远不被淹没和淡忘。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造成了24万人的死亡,16万人的重伤,导致一座重工业城市在瞬间夷为平地,直接经济损失在10C}f乙元以上……作者当年曾经赶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活动,亲身经历了地震发生时唐山地区犹如经受了战争一般的深重劫难。事后,作者以十年的时间不懈地追踪访谈,经过缜密的整理和分析,用真挚的感情和洗练的笔法,全景式地记录了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问题。
钱刚,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为《解放军报》记者、《中国减灾报》执行编委、《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总策划、《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著有《唐山大地震》、《大清海军与李鸿章》、《留美幼童》等著作。
这本书是钱刚先生写的, 作为那个时代罕见的揭露负面, 显示人性的作品, 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是不言而喻的. 这部作品本身的重要意义还在于, 它毕竟给了唐山百万的在天之灵以告慰, 在此之前, 甚至他们的鲜血和尸骨, 都要被掩盖和粉饰, 最终蜕变成英雄主义赞歌上的血红色音符. 它带我...
评分读书笔记13 唐山大地震 (1)真实性原则; 无论消息、通讯,还是属深度报道的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或特稿等都具有普适性,不应因新闻体裁的改变而改变。《唐山大地震》采访了大量的个体:有受灾者、有救灾者、有从事地震预报的工作者,采访前后历时8年。信源丰富,相互交叉印...
评分1976这个年份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无需多说。伟人去世,运动结束,还有唐山地震。我对唐山地震唯一的了解来自我的奶奶,在她老人家还能和人顺畅交流的时候,在我们还住在农村老房子的时候,奶奶说唐山地震那一年,我爸18岁,还在家里上学。夜里,突然地动山摇,于是我那身...
评分每次看这种灾难性的文字的时候,那种深沉的震撼总是可以就这样笼罩心头。 那是一种绝望中对希望的渴求,是一种渺小生命在大自然的残酷之中流露出来的卑微的哀求。 没有经历过那种场面,真真写不出来这种令人悲痛欲绝的文字。 当天空阴云密布,当狂风在耳边怒号,当生命只剩下几...
评分“我们讲天灾,离不开讲人,有很多时候,灾害的后果之所以如此严重,就是因为有人的失误。还有一部分灾害,本来不是什么严重的灾害,但是某些人为了某些利益集团、某些政客的需要,他会利用这种灾害的资讯,会有的,所以这样的,有的时候是人祸和灾害、天灾和人祸互为因果。”...
哎……
评分都应该买本看看。
评分读时几欲泪下,灭顶之灾。千古。
评分还原一个和报纸看见的不一样的灾难
评分文风已不适合现在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