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1911∼)
本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1932 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35年與錢鍾書先生結婚,同年兩人至英國留學,1937年轉赴法國。1938年夫婦兩攜女返國,回國後楊絳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 年之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楊絳早在抗戰時期的上海,就以《稱心如意》和《弄假成真》兩部喜劇成名,後來又出版短篇小說《倒影集》和文學評論《春泥集》,文革後更有膾炙人口的《幹校六記》、《洗澡》、《將飲茶》、《我們仨》等多部作品問世。作品另外有《楊絳譯文集》、《楊絳作品集》。翻譯有《小癩子》、《堂吉軻德》、《斐多》等作品。
台灣繁體版獨家收錄從未發表過的〈錢鍾書離開西南聯大的實情〉以及〈寫圍城的錢鍾書〉兩篇文字。本書分三部,前兩部寫夢,第三部記錄一家三口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從一九三五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同赴英國牛津求學起始,記敘女兒在英國出生,一九三八年回國以及後來的各種經歷,一直寫到文革乃至於現在,縮影了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知識份子的生活與精神。
楊絳以九十二歲高齡寫下這本回憶錄,用心靈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作為老派知識分子,她的文字含蓄節制,字�行間彌漫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令人動容。
已入遲暮的錢鍾書遺孀楊絳,以九十二高齡寫就本書,傷悼接連謝世的丈夫和女兒,也再現了半世紀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形象。而不論散步半途忽忽尋不著對方的瑣夢,或難得聚首的「萬里長夢」,以及夢境般滑過、真實且悠長的家庭回憶點滴,都牽扯得人心疼。不曾體會思念死別至親的讀者,本書應可作為拍額磚。
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與創作、譯作均有傑出表現的楊絳是中國當代文壇的傳奇,然而這對文學夫妻的一生卻也見證了政治與文化的扞格不入。1996 年錢家唯一的女兒錢媛病逝,兩年後錢先生相繼過逝,人生伴侶一一離去的楊先生,先是以翻譯蘇格拉底死前與學生對話的《斐多》遣悲懷,今年又以九十二歲高齡,寫下回憶 63 年家庭生活的《我們仨》。楊先生以獨特筆法狀寫風燭殘年憶親的人生滋味,平實動人,而第二回描寫錢先生晚年抱病離家的一段,透露出難以言喻的夫妻深情以及時代給這個家庭的創傷,哀而不傷的筆調,讀來教人掩卷沉思。
暑假开始出行,带了三本书:《当下的力量》《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听杨绛谈往事》。长沙飞上海时看完了第二本,上海回衡阳时火车上看完了第一本,回家的时候病床上读完第三本。我很庆幸,自己是在家中细细看完了第三本。杨先生的往事回忆,从最初到现在,就像是一场温馨...
评分 评分杨绛的《我们仨》真是一本悲情却又温情的爱恋之书。 全书分三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以梦的形式虚写女儿钱瑗与丈夫钱钟书最后的日子,最后一部分实写几十年来一家人共同度过的风风雨雨。我最喜欢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
评分阴雨的下午,不想出门。 绻在温暖的小屋,美禄的香气升腾。 从书架上取下杨绛的《我们仨》。 缓缓阅读。 阅读于我是件美妙的事情。 怎样的文字,怎样的书页,怎样的一种情绪。 第一次读杨绛,怕是十年前的事了。 《洗澡》 脱裤子割尾巴 记忆深刻的一句话 那是文革时的故事 离...
评分这样一本书大卖,有点意外,据说已经印了四五十万,排行榜仅次于《希拉里自传》。大概是大众抛弃了一位表演过火的“文化大师”后,需要再找一位有格调的“文化饰品”来装点吧?书的装帧果然有品格,书皮是淡棕色的皱纹纸,书摊老板告诉我这纸是进口的。有一个加印版是绿...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
评分用了大半天把書讀完,有感動亦有領悟。
评分借到這版真是賺到了!但是這本缺了好幾頁呢!不知道被誰撕去了文革前的一部分內容。
评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
评分世间的美好总是太脆弱,一旦开始,便是入了倒计时,任何人和事皆是如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