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葛兆光
出品人:
页数:375
译者:
出版时间:2005-04
价格:34.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22011
丛书系列:三联讲坛丛书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葛兆光
  • 历史
  • 学术史
  • 思想
  • 学术
  • 文化史
  • 文化
  • 思想史
  • 学术讲录
  • 历史研究
  • 哲学思维
  • 文化分析
  • 学术著作
  • 思想脉络
  • 历史思维
  • 学术课堂
  • 思想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这份课堂讲录大致可以按内容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能够运用到中国思想是的研究中,这里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一类是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物、图像、甚至地图,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思想史研究资料狭隘其实是视野狭隘的缺欠;一类是尝试使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比如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以及社会史——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一类是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一些想法,比如作者首倡的思想史研究中“加法”和“减法”。此外,在一头一尾,还讨论了近来中国文史学界的一些新变化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境遇、问题与方法。

作者简介

葛兆光,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初中毕来以后,曾经在贵州苗族山区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研究生毕业。曾经在江苏扬州师范学辽历史系任教。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与兼职教授。并曾应邀先后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为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化名著导读》、《中国宗教与文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研究》、《历史与文化理论》、《中国学术经典选读与研究》、《宗教文献概论》、《思想史经典著作研读》等课程。

目录信息

自序
引言 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的新变
开场白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变化
二 常识的变化:关天重建学术研究的基础
三 基础的动摇与瓦解:以国家、传统、现代为例
四 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中的实例
五 文史领域:关注重心与使用资料的变化
六 小结
[建议阅读文献]
第一讲 法国年鉴学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 年鉴学派的来龙去脉
二 年鉴学派的主要倾向及对中国史学的启发
三 对年鉴学派的批评及60年代后年鉴学派的变化
四 个案介绍:以《国王神迹》为例
[建议阅读文献]
第二讲 福柯的理论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一 知识考古学与思想史研究
二 关于思想史的重新考察
三 知识考古学视野中的思想史资料
四 思想史可以这样写:疯癫、刑法与监狱的背后
五 小结
[建议阅读文献]
第三讲 后现代历史学的洞见与不见
一 关于《怀柔远人》和《白银资本》在中国的争论
二 什么是后现代历史学的主要观念?
三 历史是虚构文本、是散文作品吗?
四 历史文本真伪问题的另类观察
五 历史的写法与读法
六 后现代历史学的不见或局限
[建议阅读文献]
第四讲 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
一 思想史研究如何感到资料的局限和局促?
二 不在过去思想史视野范围里面的各种资料
三 思想史怎样才能充分运用这些资料?
[建议阅读文献]
第五讲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思想史研究
一 历来的考古发现对学术史之影响
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发现和思想史的再认识
三 思想史的观念如何改变才能回应不断出现的考古发现
[建议阅读文献]
第六讲 关于图像的思想史研究
第七讲 作为思想史资料的古舆图
第八讲 文化史与文明史——以宋代中国的历史为例
第九讲 知识史与思想史——以西洋天学进入中国及其对传统思想的影响为例
第十讲 在法律史、社会史与思想史之间——以传统社会中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分配为例
第十一讲 观念史的研究方法——以陆九渊的“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为例
第十二讲 文化史与思想史研究的“视域”转换——以“唐宋”、“宋明”两个不同研究范式为例
第十三讲 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
第十四讲 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化——以日本学者研究日本近代思想史为例
附说 想像的边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该讲的标题是“知识史与思想史”,副标题是“以西洋天学进入中国及其对传统思想的影响为例”。 看副标题给人的感觉就是怪怪的,怪就怪在“西洋天学”上。说西洋天文学好理解,为什么要用“西洋天学”,没见作者做出说明。说“中国古代天学”这个也好理解,在作者该讲提供的参...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大一时读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序言讲到思想史如何“下沉”,当时觉得很有趣,匆匆翻过似乎也未留下太多印象,如今和葛老师这本书的内容与思考产生了交汇。总的来说就是运用年鉴学派、后现代等西方史学理论,强调拓展研究视野、扩大史料来源、跨越学科界限,增强批判意识,打破陈旧的学科范式,将凝固、僵化、抽象的“思想”“观念”从典籍中解放出来,还原至历史语境,再现其与生活世界、话语权力、科学建制等互动、交融的生动历程。具有很好的方法论启发意义,颇为值得一读

评分

大一时读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序言讲到思想史如何“下沉”,当时觉得很有趣,匆匆翻过似乎也未留下太多印象,如今和葛老师这本书的内容与思考产生了交汇。总的来说就是运用年鉴学派、后现代等西方史学理论,强调拓展研究视野、扩大史料来源、跨越学科界限,增强批判意识,打破陈旧的学科范式,将凝固、僵化、抽象的“思想”“观念”从典籍中解放出来,还原至历史语境,再现其与生活世界、话语权力、科学建制等互动、交融的生动历程。具有很好的方法论启发意义,颇为值得一读

评分

其实没有那么好,葛似乎绕来绕去无非那么几句

评分

增订版·初编。对本书副标题做一个梳理:所谓视野,葛兆光这里指的是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冲击下,思想史对边缘、底层叙事的关注;而所谓角度则取自福柯对“权力”与“话语”的思考,葛兆光认为过去中国思想史著作基本上是儒家道统、西方近代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叙事的结合体,主要作用是“建立谱系”(书写正当性)和表彰道统(凸显正统),意识形态性很强,因此思想史书写方式的改变本质上是对现有意识形态的反抗;最后,方法则主要借鉴年鉴学派,试图引入地图、档案等新文献、新史料进行研究。在葛兆光看来,王国维的《先公先王考》加上《殷周制度考》的总和是思想史做法的典例。本书说的都没大问题,但是援引现代史学方法去“破”后现代主义,再试图“立”得住,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结合当代大众文化研究,再回头审视本书,很多立论并不真诚。

评分

葛老师每每喜欢提的三个人此本书都有涉及:布罗代尔、福柯、布洛赫。真是很后现代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