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汉超,上海人,美国佐治亚洲理工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近代中国城市的都市化与工业化研究。主要译著:锻炼,上海科院历史研究研究人员。
中国文化中对家的坚持,即便是刚来上海的贫苦农民,再穷也要搭个滚地龙,真正在大街上乞讨的西方意义上的无家可归的人,相比50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3000人。 上海租界的核心地区,具有高度商业价值的南京路,福州路一带,到1930年代就再也没有建造新的石库门房子和新式里弄。 ...
评分《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下文简称《霓虹灯外》)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上海社会日常生活史考察的著作。作者在此书中将往常被历史研究所遗忘的“大众”置于历史书写的中心,对城市中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并赋予了人力车夫、小市民...
评分《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下文简称《霓虹灯外》)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上海社会日常生活史考察的著作。作者在此书中将往常被历史研究所遗忘的“大众”置于历史书写的中心,对城市中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并赋予了人力车夫、小市民...
评分《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下文简称《霓虹灯外》)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上海社会日常生活史考察的著作。作者在此书中将往常被历史研究所遗忘的“大众”置于历史书写的中心,对城市中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并赋予了人力车夫、小市民...
评分中国文化中对家的坚持,即便是刚来上海的贫苦农民,再穷也要搭个滚地龙,真正在大街上乞讨的西方意义上的无家可归的人,相比50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3000人。 上海租界的核心地区,具有高度商业价值的南京路,福州路一带,到1930年代就再也没有建造新的石库门房子和新式里弄。 ...
如译者所说,这是部“清明上河图”式的著作,对上海市井生活材料做了出色的整理,成为上海社会生活领域很难回避的著作。本书可能是我读过最生动形象的历史学著作,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去翻阅尾注,非常好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与描述来自何方。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从上海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样态进行整理 ,全方位展现了上海中下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尝试强调传统在现代化力量(西化和共产主义)面前的顽强性,突出上海城市生活的连续性而非断裂。对于上海,作者强调上海人的“柔弱”(包容性)和“精明”(商业主义),这两点构成了上海人独特的城市身份。对于近代城市研究,轻重感的把握很重要,这一方面出自政府游离于基层社会之上的无力,一方面由于政策的短暂性和形式性。如作者所说,在用理论构造历史本性之前,需要更细致刻画普通人的生活。17
评分很细致的城市史研究著作
评分来上海三年,总认为大城市都差不多,跟深圳没什么两样,故而一直对这座城市没有特别的感情。于此同时我却很喜欢扭腰巴黎伦敦,他们都是有故事的城市。然而,这本书让我扩展了对上海的认识,尤其是发现经常出没的肇嘉浜路过去竟然是棚户区,而棚户区竟然真的是棚搭的!!从此上海在我眼中也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想象淮海路叫霞飞路,想象南京西路叫静安寺路,类似在泛黄的历史中行走的错觉油然浮现。
评分二房东,是一个符号,对应中国现代性先天不足的侧面之一,即对私有产权的漠视和广泛的全民寻租
评分绝对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