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包含《偶遇琐记》和《作家索莱尔斯》两部分。
前者由罗兰•巴尔特在摩洛哥旅游时的一些生活散记、通常意义的两篇散文和在“巴黎的夜晚”名下的16篇日记组成,典型的巴尔特式片段写作,赋予了这些作品以独特的意味。
后者包括罗兰•巴尔特在不同时期发表的6篇评述索莱尔斯作品的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对索莱尔斯的文学探索采取了肯定的态度,积极评价了这些探索在符号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是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看过《罗兰巴特最后的日子》之后,对《作家索莱尔斯》没有阅读的兴趣,最后也真的没有读。《偶遇琐记》在《最后的日子》里也经常提及。罗兰用片段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花神咖啡馆或周边街上所遇到的一些人或事,没有背景和连续性,就像书名一样,偶遇加琐记。这些拼接在一起,却让我得以窥见巴特的“老年生活”。其中,我对经常出现的“疲倦”一词印象最深。罗兰把它拿出来和“性欲”抗争。我感受到了一种绝望的悲哀。大概精神的疲倦是活着的人最悲哀的事吧。
评分两本书的合集。前一部分以片段,日记为主,可读性不大,倒是满足了八卦心理:原来巴特是同性恋者。后一部分是文学批评,用符号学分析了作家索莱尔斯。读起来难度不小,需要再读。另:巴特也是真爱用括号,一次次打断节奏。
评分整潔或純白衣物上的污垢 體面人的粗俗 一個同性戀者的隱秘日記
评分纯粹只是分散复习的注意力
评分没有读完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