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写于一九四四年,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而写的。这篇文章先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后来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四四年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曾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又说:印行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校长的书虽有御用倾向,瑕不掩瑜,所读为文革间所版,开篇毛主席语录紧随主旋律,借李闯以警时人,革命切不可懈怠,文后载有数行,细述重庆付梓情形,嬉笑怒骂,前后较之,盖非文字之过,而人之由欤
评分《甲申三百年祭》的名气让我终于还是没有忍住买了一本,几十页的小册想想有点像小时候的漫画,很快就看完了,可是读完,或许是一辈子的事情吧。 说它是几页的历史祭文,应该说,或许郭老的《三百年》不仅不能称之为经典,反倒有些主观、有些偏薄,对于历史的断面也是不甚全面。...
评分粗粗读了一回,开头挺认真,因为是老师上课时提起的。看到分析吊树死的主时,甚感单薄,只从正反二面,我想看的上下左右呢?没看到全方位的,当然煤山上的主不是本文的重点。继续看下去,大量引的《明季北略》,就提不大起劲来了。于是越看越快。 很多人说此文是迎合我...
评分朝代更迭,治乱兴衰,本是自然规律,但一个政权被推翻,再加上一个悲情皇帝的黯然谢幕,将近三百年历史的波澜壮阔的大明王朝逝去,终究让人唏嘘不已。 《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回顾了明朝的兴亡得失,李自成打江山曲折历经最终功败垂成的原因。当时毛主席阅后高度重视此文,把...
评分六十年一甲子,郭沫若写《甲申》的时候正好是明亡后的第五个周期,也就是说三百年过去了,我们回首三百年前,看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其实很难推测郭沫若写书的初衷是什么?说蒋是“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的崇祯皇帝,还是说毛是“不...
郭沫若于1944年写的反思明亡三百年的著名文章,着重分析了崇祯亡国、李自成失败和李岩悲剧的由来,史料拿捏得当,也没有太牵强地下结论,很不错。
评分看的是据《郭沫若全集》转录的TXT文档。政鉴文章。用了《明季北略》、《明亡述略》、《剿闯小史》、《明史》。不过,我很好奇的是,当年这篇文章在延安整风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是怎样影响的。等以后找时间来看看相关的东西。
评分中国文人玩影射史学确实是非常溜,我理解李自成应该是影射国民党,告诫国民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不要过早的卸磨杀驴。所以得出的结论就有点low了,在崇祯那里明亡的责任主要在崇祯,在李自成这里大顺失败的责任就变成主要在牛金星了,双标的飞起。任何组织的失败,不管外因或内因是什么,一把手永远是要负最主要的责任的。
评分我向来喜欢他大开大合的文风。三百年祭是名篇,写甲申,实际落笔写了闯王,写闯王,言语间感慨的又是李岩。个人悲剧上升为民族悲剧,郭沫若走笔写了一次现实例证。况且旁征博引,喻古讽今,诚然没有什么气魄,此文1944年写出来,摆明了给某党,说不要行兔死狗烹之事,也显得软了一点,但是信手拈来,文白杂议,也还是大家风范
评分重读感受颇深,任何政权的灭亡都不是偶然,而不经意偶然又造就了新的政权,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周而复始,几千年历史都是如此相似。让我不禁深思,读史真的能明鉴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