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的种子

毁灭的种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易劳逸
出品人:
页数:262
译者:王建朗
出版时间:2009-1-1
价格:20.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048141
丛书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历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国民党
  • 近代史
  • 民国
  • 易劳逸
  • 中国近代史
  • 毁灭的种子
  • 科幻
  • 毁灭
  • 种子
  • 未来
  • 生存
  • 人类
  • 灾难
  • 觉醒
  • 末世
  • 命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民党何以失败?这是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后,一个在国际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现代中国发展中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易劳逸教授通过国民党自身的各种材料,运用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形成的方法,摘取若干典型事例,精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作者认为,国民党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 美援,而是由于其自身的弊病和分裂,诸如腐败无能、纪律废弛等等。

关于这本书的价值,可以用雷利·桑德兰的一句话来概括:“对国民党失败这一问题的新近研究会由《毁灭的种子》而得以开拓。”

作者简介

易劳逸(Lioyd E.Eastman),美国伊利诺大学历史系教授,享誉国际的中国现代问题专家,尤其对国民党统治中国的历史有独到的研究。其代表作有:《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流产的革命:1927—1939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国民党中国的法西斯主义:蓝衣社》等。

目录信息

目录中译本序 / 1
原序 / 1
第一章地方和中央: 云南对重庆 / 1
第二章农民、赋税与国民政府的统治: 战争年代 / 32
第三章农民、赋税与革命: 战后年代 / 57
第四章国民党的政治内幕: 三民主义青年团 / 75
第五章国民党的政治内幕: 革新运 动 / 93
第六章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队 / 114
第七章与共产党作战的国民党军队 / 142
第八章蒋经国和金圆券改革 / 155
第九章谁丢失了中国?——蒋介石的自辩 / 186
结论: 暴风雨与革命 / 197
Bibliography / 206
参考书目 / 241
译后记 / 260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打开电视,满目都是民国时期为时代背景的电视剧,就像十几年前的《还珠格格》引出一拨清宫戏,这里边有向我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献礼的作品如《亮剑》,也有《潜伏》等谍战片。但这里面良莠不齐,《迷途》号称中国第一部剧情纪录片,在口述历史的基础上制作的系列剧,在接...  

评分

这本书主要分析了国民党从1937年到退败大陆的原因。原因主要归结于社会基础,党,军队三方面。而最后通货膨胀的经济原因则起了催化作用。 任何一个政权的存在,应该以人民的支持为社会基础,其次是党的组织能力和军队建设。然而,国民党却形成了一个倒三角。 在社会方面,国民...  

评分

可能系自己的目光短浅,觉得市面上关于依个主题的书籍大多几乎演义。除左来来去去几个简单的数字事例外,就系各种英雄事迹整一出闹哄哄的大戏。本书则从政治形势,内部关系,财政经济,军队组织合方面作了一次病理学式的分析。虽并非大家喜欢的秘闻逸事敏感材料,但以当时的出...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简短易读而令人信服的专业著作。专注官方资料,从切片入手得到结论,实在需要雄厚的研究功底。KMT为何失败?读的书越多越觉得是必然。中央地方关系、赋税与通胀、内部政治乱斗、军事的衰弱和腐败,以及PR的失败,塑造了历史。K必须主动变成G才能胜利,这对停留在19世纪的凯公绝无可能。

评分

条理清晰,稳稳当当的研究,亦无多少出彩的地方。关于三青团和国民党的纷争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介绍,真是孤陋寡闻了!

评分

虽然史料的征引来源还略显单一,但这本薄薄的小书实在是分析国民党丢掉大陆原因的一本佳作。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上,国民党都仅仅构建了一个上层的管理架构,却远未深入到各个地方,更不用说基层和普通民众身上。这样空中楼阁式的治理结构再碰上百年不遇的外敌全面入侵和战后美苏争霸的全新国际政治格局,那么它的落败就是完全可想而知的了。本书不仅分析深入,文笔也颇为优美流畅,让人手不释卷。

评分

易劳逸的作品对蒋的批判可谓是反时局的,当他完成本作之时,美国政治圈弥漫着麦卡锡主义的气氛,强调“因为美国没有尽力援助蒋,所以中共夺取了政权”,而易劳逸为首的少数史学家则首先进入蒋政权的内部寻找问题,通过对蒋的个人、国民党的组织、国共、国日关系等层面剖析蒋家天下“毁灭的种子”。从史料角度来看多用国民党方面的公开史料(这个数量相比于后世史家使用的要少得多)和日本方面的电函(只在中日战争问题上使用),虽然贫乏但已经是当时易氏能使用的极限了。本书首倡对蒋政府内部的研究,在海外研究民国史问题上具有学术史意义的先导作用,易氏对第三个十年的政治文化揣摩、史料考订等问题,还是要留待中国学者进行重订的,初学者不妨以本书作为入门。另外:本书并未按照原史料进行翻译,而是按照易劳逸的英译再翻回中文,是扣分项。

评分

走向倒台,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