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米、丝、泥

虎、米、丝、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马立博(Marks R.B.)
出品人:
页数:403
译者:王玉茹
出版时间:2012-6-1
价格:37.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081339
丛书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环境史
  • 社会史
  • 历史
  • 区域研究
  • 经济
  • 珠三角
  • 海外中国研究
  • 虎、米、丝、泥
  • 动物
  • 食物
  • 材质
  • 自然
  • 文化
  • 传统
  • 手工
  • 生活
  • 民俗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指出岭南环境和经济史中有五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宋元时期汉族移民对瘴气免疫能力的提高和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得他们能够深入到土地肥沃的河谷地带,并逐渐取代了土著民族;珠江上游农业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在蒙古人入侵时被南逃到珠江口的汉人拦截下来,最终塑造出了珠江三角洲;16世纪中期开始的商业化进程,促使珠三角的农民改稻种桑(蔗),从而改变了土地耕作的模式;17世纪中期危机之后,岭南人口的持续增长促使清政府采取了鼓励垦荒的政策;人类的垦荒活动使得岭南地区的森林分布日趋零碎,生态系统被不断消耗,以华南虎为代表的物种不断消失。而在这些里程碑式事件的背后,发挥作用的是三种驱动力量:气候变迁、人口变动和经济的商业化。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
致谢
引言
问题与视角
第一章 “杉松百围”:岭南的自然环境
自然地形
山脉和丘陵
气候
河流和淤泥
森林和野生动植物
生态变迁
气候变化
结论5,
第二章 “岭外毒瘴,不必深广之地”:人类定居与岭南的生态变迁(2-1400)
土著居民
岭南汉人的移民与定居
珠江三角洲的塑造
亲历创造:来自珠江的三角洲家族
结论
第三章 “农为国本”:明代岭南的经济恢复与发展(1368-1644)
人口与土地(1400-1600)
人口及其增长(1400-1640)
土地利用与种植模式
农业
经济作物(1400-1550)
农业商业化(1550-1640)
周期性集市和市场体系
明代气候条件的变化
欧洲贸易与白银输入
从稻米盈余到稻米短缺
结论
第四章 “民多流亡”:17世纪中期大危机中的战争与环境(1644-1683)
17世纪的气候变迁
白银输入与国际贸易的变迁
土匪和海盗
1644年的历史转折点
1648-1653年的人口危机
1661-1669年沿海人口的迁移
1670年代的“熟荒”
危机年代的结束
人口和耕地
大危机与环境
……
第五章 “富家巨室,争造货船”:国际贸易与经济的恢复
第六章 “地方向来无雪”:气候变迁与农业生产力
第七章 “生谷止有此数”:粮仓与政府在粮食供应系统中的作用
第八章 “商贩流通,市谷充裕”:市场整合与环境
第九章 “人民日益曾胜而地亩不加垦辟”:18世纪的土地开垦
第十章 “前任之说为诬不可无者”:土地开垦带来的生态后果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明清两代岭南地区在农业发展、商业活动、人口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相互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作者对于岭南地区的经济系统形成与演变过程分析,尤其是其中一些因果链的构建过程尤为精彩。本书主旨在于环境变迁,但作者将主要的功夫用在经济史,尤其是...  

评分

朱元璋的重农政策,改变了岭南的面貌,人口数据为黄册,耕地数据称为鱼鳞图册,是因为小块土地被标示出来像鳞片。 金丝猴皮做皇帝的帽子,虎皮做军官的制服。 明初的15个熔炉每年要生产70万斤的生铁。宋应星说,明晚期广西供应全国用锡tin的80%。 广西成为广东稻米短缺的供应来...

评分

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明清两代岭南地区在农业发展、商业活动、人口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相互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作者对于岭南地区的经济系统形成与演变过程分析,尤其是其中一些因果链的构建过程尤为精彩。本书主旨在于环境变迁,但作者将主要的功夫用在经济史,尤其是...  

评分

朱元璋的重农政策,改变了岭南的面貌,人口数据为黄册,耕地数据称为鱼鳞图册,是因为小块土地被标示出来像鳞片。 金丝猴皮做皇帝的帽子,虎皮做军官的制服。 明初的15个熔炉每年要生产70万斤的生铁。宋应星说,明晚期广西供应全国用锡tin的80%。 广西成为广东稻米短缺的供应来...

评分

朱元璋的重农政策,改变了岭南的面貌,人口数据为黄册,耕地数据称为鱼鳞图册,是因为小块土地被标示出来像鳞片。 金丝猴皮做皇帝的帽子,虎皮做军官的制服。 明初的15个熔炉每年要生产70万斤的生铁。宋应星说,明晚期广西供应全国用锡tin的80%。 广西成为广东稻米短缺的供应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人类活动引起大区域的环境变化这个视角去切入帝制晚期岭南地区的发展变迁,很有趣很扎实的一本研究著作,我发现凤凰文库出的海外中国研究系列那一套书似乎都挺有吸引力的~

评分

这才是认真写东西

评分

从人类活动引起大区域的环境变化这个视角去切入帝制晚期岭南地区的发展变迁,很有趣很扎实的一本研究著作,我发现凤凰文库出的海外中国研究系列那一套书似乎都挺有吸引力的~

评分

note: 1. 珠三角是在13世纪蒙古人入侵汉人难逃后利用各种截水工程和伐林农耕加速形成。 2. 17世纪中期之后岭南区域农业商业化、专业化,市场体系形成。广东桑蚕甘蔗出口,广西水稻输入广东,后者逐步被牺牲。 3、一些有用的fact/claim:a)作者根据史料重新建构出的贸易路线图以及罗一星市场体系模型。b)明星物种华南虎数量作为考察环境状况的指标,植被类型与分布及其演变。c)气候波动图表和相关人口、产量图表。d)水利技术的说明。e)五个里程碑发展事件。f)三个驱动力:经济商业化、人口变动、气候变迁。

评分

从环境和经济角度梳理明清时期华南的历史进程,感觉没有太多新意,篇章结构有点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