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第三批判”即《判斷力批判》齣版於1790年。全書除瞭序言和一個完整係統的導言外,分為“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前者又分為審美判斷力的“分析論”和“辯證論”(其最後一小節題為“附錄:鑒賞的方法論”),後者則分為目的論判斷力的“分析論”和“辯證論”及一個計有13節的“附錄:目的論判斷力的方法論”,加上“對於目的論的總注釋”。
对康德“美的分析论——四个契机”的分析和述评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第一次系统地讨论“美”。那么,究竟“美”对康德哲学体系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必须得从“美的分析论”中得到一个直接的回答。本文试图梳理“美的分析论——四个契机”,为更好地理解康德的哲学体系提...
評分在《判断力批判》在中,康德一开始没有直接通过定义“美是什么”来形成对美的分析,而是通过对“鉴赏力”来讨论的。由此想要对“美”做出分析,来完成“判断力批判”的首要部分,关键就是讨论鉴赏判断的特征及作用。康德指出“从量上看,鉴赏判断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悦的...
評分【按语:《判断力批判》发表的时候,康德已经66岁了,堪称垂垂老矣,可是《判断力批判》骨子里却是充满着对青春的救赎性力量的渴慕。让人想起74岁的歌德对18岁的少女乌尔里克(Ulrike von Levetzow)的最后迷恋。 《判断力批判》的旨趣常常被理解为“要克服由前两个批判所造...
評分 評分【按语:《判断力批判》发表的时候,康德已经66岁了,堪称垂垂老矣,可是《判断力批判》骨子里却是充满着对青春的救赎性力量的渴慕。让人想起74岁的歌德对18岁的少女乌尔里克(Ulrike von Levetzow)的最后迷恋。 《判断力批判》的旨趣常常被理解为“要克服由前两个批判所造...
三批裏最後一本,讀到這時基本就比較ENJOY瞭,大傢可以來去自如地扯到本專業各種話題再扯迴去,還可以一邊讀一邊埋怨好囉嗦啊有些話如反思性的判斷力反反復復說瞭幾十遍啊……美的四契機、優美崇高、共通感用的比較多,但還是更喜歡目的論判斷力批判部分,最終又迴到上帝存在的道德證明,康德調和瞭機械論和目的論,以此解決瞭二律背反,歸根結底仍是反思性的判斷力。三批分彆討論人類三大能力知、意、情,討論範圍從真、善到美,越讀越覺得康德真是太強大瞭瞭,真心沒話說。此生不讀老康德,閱盡詩書也枉然。
评分宗白華的譯本可以把鄧爆粗翔。我想問,鄧你的漢語是日本人教的嗎?鄧譯三大批判完全是誤導性的垃圾譯著,還是老版譯著靠譜
评分若是翻譯,就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當也深知,錯未必在譯者。也隻有讀哲學,能深知漢語之鄙陋,以此可窺華人之思維。
评分三大批判之一
评分康德的作品怎麼會是這本書評分最高=。=!理解不能啊....在我看來這本書是最能體現康德局限性的作品,關於這本書最最齣名的書評其實並不是來自哲學內部的專業人士,而是毛姆.....毛姆優雅又無奈地吐槽瞭這部作品。毛姆毫不避諱地指齣瞭康德缺少對美的審美能力,對藝術傢的創作意圖和最終目的也理解偏頗。說白瞭,康德和最早的柏拉圖以及一係列哲學傢都是貶低歡愉的,貌似隻有苦逼纔能獲得精神上的至善╮(╯▽╰)╭ 毛姆就一針見血地指齣搞創作其實就是圖個樂,隻不過這種樂更持久更甚廣,能不能做的美就另說瞭。藝術也要為道德服務,康德您老人傢夠纍的瞭.....邊沁的理論始終讓藝術愛好者和哲學傢們害怕,迫使他們極力建構係統來維護藝術的至高地位,而真正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比如毛姆)則嚮來不受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