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日常社交谈话总包含着谣传。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朋友聊天时,也充斥着各种有根据或无根据的小道消息。
这种社交谈话只是向我们的对话者表达一种含糊的友好感觉,避免沉默的尴尬,它们只是谣言传播的一种形式。
谣言的散布一直是重大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在危机时刻更是如此,每当社会局势紧张,不实的报道便恶毒地增长。
在大多数事情上,我们都是非专业的,谣言就因此而产生。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去检验我们所听到的是否背离证据的外在标准,即使有时这些标准存在,也能得到。所以我们抵御谣言惟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对所有道听途说的描述持普遍怀疑的态度。希望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形成谨慎的怀疑态度。
怪谁呢,一开始没有翻译好?英文的rumor翻译成中文,成了“谣言”。此外,Gossip是“流言”,hearsay是“传言”,都属约定俗成。就中文的语源来说,“谣”本有民间流传之意,陈诗采谣以知民风,乃是统治者了解民间舆论的重要渠道。可是到了现代汉语里,“谣言”成了贬义词...
评分 评分 评分1_「谣言」这个词 在讨论这本书前,我们有必要先检讨一下「谣言」这个词的含义。 查《现代汉语词典》,「谣言」的释义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使用范例有「散布~」和「不要轻信~」两种。仅以此观之,「谣言」一词不包含对说法真假的判断。也就是说,有「真的谣言」,也有...
评分应该是比较早的研究谣言的著作,里面涉及很多实验。作者总结出一个公式:R=i*a,即谣言的传播广度随着相关人员(其实还有事件)的重要性以及该主题证据的含糊性的变化而变化,并强调后二者是相乘的关系。
评分“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刑责”这都有点扯淡,最好的态度是对一切道听途说的消息保持怀疑态度,可问题是,这会不会太累了···所以,在我看来,关于“谣言”,本来就是一件“信不信由你”的事儿,有时候大家明知道是谣言不还是传的不亦乐乎,比方说2012。呀,万一那是真的嘞!
评分以下是书中的几个主要概念(制造谣言必备): 谣言公式 R(Rumor,谣言的广度强度)~i(Importance,重要性)×a(Ambiguity,含糊性) 谣言传播(歪曲)的基本模式 简化(Leveling):谣言中省略了大量有助于了解事实真相的细节。 强化(Sharpening):当一些细节被删去后,那些保留下来的细节就更为突出、重要。 同化(Assimilation):简化和强化不会随便产生,而只会在与谣言传播者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态度一致的情况下产生。 182/27,103-107,
评分通过实验法,从个体来分析谣言(准确讲是传言)传播和歪曲的谣言的心理原因。谣言的强度是其重要性和模糊性的乘积。歪曲事实的方式主要是简化、强化和同化,而原因主要在于心理的投射、感觉闭合、语言的偏差、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合理化等。
评分: C912.69/282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