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作《去斯万家那边》为“周克希译文集”的一种。原书是法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意识流创作流派四大家之一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追寻逝去的时光》(或译《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一卷。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出生在巴黎一个艺术气氛浓郁的家庭,但从小就因哮喘病而被“逐出了童年时代的伊甸园”。他的气质内向而敏感,对母亲的依恋,对文学的倾心,为以后的创作埋下了种子。他青年时代经常出入上流社会沙龙,在熟悉日后作品中人物的同时,看穿了这个社会的虚幻。父母相继去世后,他痛感“幸福的岁月是逝去的岁月”,开始写作《追寻逝去的时光》。在生命的最后十五年中写成的这部巨著,犹如枝叶常青的参天大树,屹立于文学之林的最高处。他借助于不由自主的回忆(无意识联想),将逝去岁月的点点滴滴重现在读者眼前,使时间在艺术中得以永存。
周克希,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曾从事黎曼几何研究与教学。一九八四年起翻译文学作品,先后译有《三剑客》、《王家大道》、《追忆逝水年华(节本)》、《包法利夫人》、《小王子》等小说,与人合译作品有《基督山伯爵》、《追忆似水年华(第五卷)》等。
1 午夜读完《斯万的爱情》最后一页,感觉仿佛《红楼梦》里,林黛玉听《牡丹亭》,真是“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没个开交”。 怎么可以写的这样好。 最后的那个梦,“他睁开眼睛,耳边最后一次传来远去的海涛。他伸手碰碰脸颊。是干的。但他还记得海水的凉意和咸味。”写...
评分文/lee 某一天,我老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样子说,我年纪大了,甚至是否可以说是老了,老了的人总是喜欢看一些流水式生活写照,以便我的眼睛能够适当地往回看。 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唯一能够感受的就是过去的那些日子,有风雨交加的夜晚,有形单影只的时候,哭泣...
评分要说的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这是一部真正的好作品,够得上“伟大”(但我不想用这个吓人的标签);但给这部作品写书评可能是件蠢事:这是一部只能与读者一对一的作品,无法通过任何所谓“梗概”、“转述”、可笑的“评论”再现其非凡之处。况且,谈论是否意味着削...
评分辗转于病榻,和贡布雷的布鲁斯特一样,在枕边,在黑暗里,望着缠绕在身边的思绪——是回忆——意识流 如巴赫的钢琴曲,宁静,淡淡的哀愁…… 想起小时候,巴赫一直是我的噩梦,因为钢琴考级必有巴赫的练习曲,每天枯燥的弹上八个小时以上的钢琴,同样的曲子,同样的别扭,巴赫...
评分要说的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这是一部真正的好作品,够得上“伟大”(但我不想用这个吓人的标签);但给这部作品写书评可能是件蠢事:这是一部只能与读者一对一的作品,无法通过任何所谓“梗概”、“转述”、可笑的“评论”再现其非凡之处。况且,谈论是否意味着削...
第一卷徘徊在几十页的程度许多年了,我终于将其读完,才发现,从没有一个作家能像普鲁斯特那样将情感描写得如此细腻。于我是前所未有的共鸣感。
评分第一卷徘徊在几十页的程度许多年了,我终于将其读完,才发现,从没有一个作家能像普鲁斯特那样将情感描写得如此细腻。于我是前所未有的共鸣感。
评分高级的写法,让普通人知道有这么个境界存在
评分第一卷其实早早把整个核心描绘出来了。斯万的爱与不爱,后来的感悟,不也是马塞尔后来的领悟么?P354 “理发师给他把板刷头前面的发梢卷起一些时火钳烫着头发的气味,他此刻仿佛又闻到了;那年春天经常下雷雨……冷得发抖……肌肤感觉的反应……” 普鲁斯特的人物一一登场,第一印象和以后的印象也截然不同。“在这一生中我们注定要爱的人的最初出现,自有一种预示、征兆的意义”,但“谁能知道,那天晚上要是他去了别的地方,是否会有别的幸福、别的忧伤降临到他身上,而且让他以为那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呢?” 当年初读时觉得第一卷的基调是较为欢乐的,如今早已知晓后事,读来便完全不一样了。(2018.2.6-4.2)
评分普鲁斯特意外的对我胃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