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貝爾·加繆(1913-1960),法國小說傢、戲劇傢、評論傢。齣生於阿爾及利亞的濛多維城,l歲時,父親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傢境貧寒,靠奬學金讀完中學,1933年起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在阿爾及爾大學攻讀哲學。畢業後從事過各種職業,青年時參加過共産黨,後因不滿黨的某些政策被開除。二戰期間來到法國,因《局外人》一書而成名。主要作品還有小說《鼠疫》、《墮落》,隨筆《西西弗斯神話》等。1957年獲諾貝爾文學奬,1960年1月因遇車禍辭世。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对加缪保持着沉默,那是我意识到他和他的文字只能渗进血液,融入阴影下对存在无限的深情中。这本《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一直停靠我自身黑暗年代的彼岸,它与当年流逝在我身边的人,往事,天空还有悲剧一起见证了我早年无法避免的一种间歇式的灵魂之死。至...
評分书不厚,但有些难懂,所以放在周末来看。 加谬说“为了改变自然的冷漠,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苦难阻止我把我把阳光下和历史中的一切都想象为美好的,而阳光使我懂得历史并非一切。改变生活,是的,但并不改变我视为神明的世界。” 在《讽刺》一文里,一个瘫痪的老妇人,被...
評分我对生活的全部爱就在于此:一种对于可能逃避我的东西的悄然的激情,一种火焰下的苦味。 似在短暂时刻被留名于世界的绵延之中。 没有生活之绝望就不会有对生活的爱。 我渴望爱如同他人渴望哭一样。 我永远是我自己的囚犯。 小说:它与世界和人们的美相结合,以反对死亡与...
評分 評分也许你看过加缪的《置于苦难与阳光之间》。 王佳芝在日本艺伎馆为易先生唱《天涯歌女》,然后跪在易先生旁边,唱:“郎呀,我们......”她看着他,唱的好慢,一顿一顿,然后轻轻地握住他的手。 突然间,我的眼泪不止地流下来。 是在那一刹...
加繆的話仍然值得我們深思:“光活著是不夠的,還應該知道為什麼活著。”若沒有對大地、對人的無比熱愛,沒有追求美和愛的激情和為之忍受苦難的精神,那生之意義又何在呢?總是有這樣的時候,必須在靜觀和行動之間進行選擇,這叫做成長。然而對一顆驕傲的心來說,中間道路是沒有的,有的是上帝或時間,十字架或刀。這個世界有一種更高的意義,超越瞭它的騷動,或者除瞭這些騷動外沒有什麼是真的。必須和時間共生死或者為瞭一種更偉大的生活而擺脫它。我知道人們是可以妥協的,可以生活在時代中而相信永恒,這叫做接受。但是我厭惡這個詞,我要麼什麼都要,要麼什麼都不要。然而天纔什麼也原諒不瞭,恰恰是因為天纔不允許這樣。
评分《反叛者》讀得好纍
评分加繆《正與反》、《反叛者》的選集。
评分單第一篇即可攝住人心。
评分青春記憶與青春的理性抒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