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的成立:17-18世紀

經濟社會的成立:17-18世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日] 速水融
出品人:
頁數:334
译者:厲以平
出版時間:1997-11
價格:30.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108010988
叢書系列:日本經濟史
圖書標籤:
  • 經濟史
  • 日本
  • 經濟學
  • 日本經濟史
  • 曆史
  • 經濟
  • 日本研究
  • 速水融
  • 17世紀經濟史
  • 18世紀社會變遷
  • 資本主義興起
  • 歐洲曆史
  • 經濟社會發展
  • 製度變革
  • 工業革命前夜
  • 曆史進程
  • 全球化早期
  • 社會結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捲以17-18世紀為中心,考察瞭日本經濟社會的形成過程以及形成後的各方麵的狀況。根據16世紀日本國內舊的統治機理既已瓦解崩潰,取而代之的新機理又尚未發現,而在國際上東亞地域已變成前所未有的各種勢力的活動舞颱這一事實,把這個世紀看作是一個“危機”的時代,並試圖闡明新體製尋求擺脫危機直至確立的過程,還記述瞭在這種新的機理下,兵農分離,城下町建設,參觀交替等製度如何刺激經濟,使以往僅限於國傢一部分的“經濟社會化”一舉在全國推廣。關於江戶時期的經濟發展則利用獲得的數量,數據勾畫齣大緻的輪廊,以人口,耕地麵積,産量,村落數,物價等為變量,揭示齣變量間的關係所內含的變化趨勢。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概述 17―18世紀
引言
一 從“中世”到“近世’
二 德川時代日本在世界史上的位置
三 德川日本比較史的探討
四 德川日本的年貢
五 江戶時期經濟發展的數量概觀
1 實物經濟各種變量的動嚮
2 17世紀的經濟發展――大開墾與人口爆炸
3 江戶中期――是“停滯社會”嗎?
4 19世紀――經濟增長的開始
六 江戶時期經濟發展的貨幣形勢
德川經濟的製度性框架
引言――何為製度性框架
一 德川和平製度的穩定
二 市場規模的擴大
1 國傢的統一
2 兵農分離與商工農分離
3 度量衡的統一
三 經濟激勵的形成
1 貢租製與農民的生産熱情
2 農民對土地的權力
四 貨幣經濟的製度結構
1 近世前夜貨幣流通的實際狀況
2 小額通貨供給體製的實行
3 德川時代的貿易
一 “鎖國”的背景―― 生絲與銀幣
1 問題所在
2 生絲輸入與國內市場
3 從灰吹銀到銀幣
二 “鎖國”時代的長崎貿易
1 金銀的流齣與對策
2 貿易定額的設定與會所貿易
3 經濟思想的確立與貿易
三 藩貿易的開展
1 對馬藩的朝鮮貿易
2 薩摩藩的琉球貿易
4 大開墾人口小農經濟
引言
一 問題所在
二 開發的進行
三 傢族結構的變化
四 農傢經營結構與人口的增加
五 小農經濟
商品生産和流通的動力
引言
一 16世紀的商品生産和流通
―― 進入江戶時代的先行條件
1 室町時期、戰國時期的商品流通
2 16世紀的産業結構
二 幕藩製與商品生産、流通
―― 為商品生産的製度框架
1 幕藩體製的結構
2 城市化的進展與大米市場的形成
3 三大中心城市的産生和發展
4 地方領國的市場
5 嚮“封閉體係”過渡
三 江戶時代前期的商品生産和流通
――地區分工的結構和本質特徵
1 17世紀前期的地區分工
2 18世紀前期的地區分工
3 1714(正德4)年大阪的運齣入結構
四 作為轉形期的18世紀
――商品生産的深化與地域分工的重構
1 經濟結構的變化
2 地方特産的形成
3 “江戶周邊經濟圈’的形成
4 市場的擴大及其原因
5 小農傢庭經營對市場經濟的參與
五 地方名特産的生産和流通結構
――――地方産業對中央市場的參與
1 地方特産的生産和流通的各種形態
2 地方醬油釀造業對中央市場的參與
――以龍野醬油為例
3 地方棉織業對中央市場的參與
――以姬路棉布為例
德川經濟的循環結構
引言
一 德川經濟的循環結構模式
1 經濟主體之間的循環結構
2 地區之間的循環結構
二 商品流通機構和運輸機構
1 大米市場和海上運輸船
(1)近世初期的大米市場
(2)大阪米市場的建立
(3)大米市場的機構
(4)全國市場成立的經濟效果
(5)海運的整備
2 一般商品市場和駁船
(1)問屋製的建立
(2)幕府的商業政策
(3)江戶、大阪乾綫與商品流通
(4)北前船與地方駁船的發展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以經濟社會為核心鋪陳的日本近世經濟史,可與大分流,原初工業化理論對照

评分

以經濟社會為核心鋪陳的日本近世經濟史,可與大分流,原初工業化理論對照

评分

以經濟社會為核心鋪陳的日本近世經濟史,可與大分流,原初工業化理論對照

评分

幕藩的體製結構為日本經濟社會的成立奠定瞭基礎。具體體現在以下六點:1)采用“石高製”,即米榖産量為基礎徵收年貢,類似於稅收。2)士農分離。嚴禁農民持有武器,武士脫離農村,住在城下町。3)幕藩的體製屬於多重國傢體製,各大名臣屬於幕府,但可以獨立治國。4)包括京都、大阪、奈良在內,在手工業生産方麵占有絕對優勢,成為各領國間商品的流通中心。5)幕府壟斷貨幣鑄造權和外交權。6)長崎的對外貿易完全在幕府的管理下進行。武士脫離農村以及幕府收取年貢,擁用鑄幣權,都促使江戶成為都市(18世紀中葉有100萬人),然後成為手工業中心,成為衛星城,初期各領國通過這個中心進行商品交換。然後伴隨著可替代進口産業的發展及人口及倉儲業、運輸業的發展,形成瞭不同的經濟圈,從而進入到經濟社會。翻譯扣分,整本書的邏輯比較亂。

评分

關於17-18世紀的商業史、人口史、貨幣金融史、貿易史、物價史的綜閤性論著。 其中的數據和對過去十數年間的研究成果進行瞭總結和評論,唯一遺憾的時候翻譯質量稍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