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
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主要著(译)作有:《同性恋亚文化》、《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中国女性的性与爱》、《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等。李银河研究员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社会性学家之一,并于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酷儿理论》所有的篇章都是作者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参加性别问题研讨班期间搜集到的,“酷儿理论”是西方那些在性和性别领域的越轨分子创造出来的、关于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越轨行为的理论。
同性恋这个话题有什么好说的呢,局外人无论给予批判厌恶的态度,还是从心底同情支持,也仅仅是从旁观者事不关己的态度泛泛而论,即便是对此持包容开放态度的人,假如某天有位同志对你有意思,很难说你会不会仍坚持这种宽容,英文里Homophobia专指同性恋恐惧症,就我自己的...
评分同性恋这个话题有什么好说的呢,局外人无论给予批判厌恶的态度,还是从心底同情支持,也仅仅是从旁观者事不关己的态度泛泛而论,即便是对此持包容开放态度的人,假如某天有位同志对你有意思,很难说你会不会仍坚持这种宽容,英文里Homophobia专指同性恋恐惧症,就我自己的...
评分* 定义:从上世纪90年代起,西方那些在性和性别领域的越轨分子(同性恋,双性恋者,易装者,易性者,虐恋者等)开始自称“酷儿”并创造出“酷儿理论”。 * 酷儿理论:1)向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挑战。2)向男性和女性的两分结构挑战。3)向传统的同性恋文化挑战。4)具有重...
评分书中所讲,这个社会对同性恋的禁忌,其实是禁止欲望本身。丧失了对象,欲望也被彻底否定。便有了那句通俗的话:你只是没有遇上你喜欢的那个同性的人。其实质是“我从未失去过那个人,我从未爱过那个人,我真的从未感到过那种爱。” 一个人的性别态度表现在三个方面...
评分最近跑去听了日本教授的“身体”系列的讲座,最后一场是有关“性少数者”的。那时才忽然意识到,性别是一个极易被误认为是常识其实很复杂的问题。今天又找到了李银河的《酷儿理论》看了看,才有点明白其中的道理。 所谓“酷儿(queer)”,就是“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
酷儿理论不仅仅视异性恋和同性恋为一种身份界定或社会地位的标志,而且将其视为区分知识、语言的社会种属。这些知识和语言规划了我们对身体、欲望、性和身份的界定。这是一种常态的语言,正是它规定了更多的道德标准和科层政治。酷儿理论呼吁对同性恋的研究应当不仅仅是对少数群体的研究,而是通过性将‘社会’组合成一个征途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研究--躯体、欲望、行为、身份、社会关系、知识、文化以及社会机构。(Seidman,1996,p.12-13)
评分编得很一般 很多内容和角度都重复出现在不同的理论文章中 能看出来是按照不同的话题分了类但是没有任何介绍 感觉是草草翻译完工没有花心思编排结构
评分当年在图书馆站着,每次读一点,呵呵
评分西方论文集,很深刻了。大概可以了解酷儿的基本理论,比如巴特勒表演理论,其他的标签理论,圈内圈外。前大半截论文介绍酷儿的基础理论,和社会学的关系,理论的发展,不足,大概占了2/3,最后3章是精华。这告诉我要去读巴特勒和重读第二性,福柯。大学几年今天才发现自己多浅薄,并没有把它们读懂。
评分当年在图书馆站着,每次读一点,呵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