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思想史 葛兆光 历史 思想 哲学 史学理论 中国哲学 方法论
发表于2025-02-02
思想史的写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原系《中国思想史》“导论”,内容为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经作者补充、修改,增加了《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三节,以单行本问世,题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葛兆光:
清华大学教授。1950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
已出版的主要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等。
核心在于对一般知识、思想的重视、挖掘,最终重构历史。无画处皆是画的那一节相当的有意思,具体到历史的连贯性的问题上断点的存在起到了留白的效果,断点本身就是历史的构成——就好像写法本身构成了《思想史》一样。还有的就是站在新的时间点回溯历史语境时候的潜在风险,从而引发出了次第增加的误读、正解…… 又一次在循环的引用之中无限循环了。朱子比喻,深得我心。不过本末倒置依然是不可取的,何况精力有限,想着把西方慢慢补起来,20CE的还是缓缓吧。
评分在中国史学理论与思想方法的发展上,应当是有其意义的,有不少观点现下应当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又一种共识”。问题是,这种“重建”多少有些理想化,在具体的历史书写中不那么容易完成,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或许当毕葛注《思想史》,再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处理到什么程度,再做更多的评价。
评分正确的废话
评分嗷,竟然还单独出了一册
评分在中国史学理论与思想方法的发展上,应当是有其意义的,有不少观点现下应当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又一种共识”。问题是,这种“重建”多少有些理想化,在具体的历史书写中不那么容易完成,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或许当毕葛注《思想史》,再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处理到什么程度,再做更多的评价。
我们是读者,看着那些作者的书。作为读者,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这样写。其实作为作者来说,也会经常冒出这样的疑问:应该怎样写。如果有一种沟通,让作者和读者交流该如何写和如何读的时候,也许对于表达和理解会有一些帮助。 可能书的标题和封面还让人有些矜...
评分 评分前半本的读书笔记直接手写在笔记本上,有点混乱,索性不打上来了。 后半部分的,其实也是看到哪儿觉得有必要按自己的方式retell一下来帮助理解,乱乱的写了一堆。 但是以为枯燥的“思想史”,在葛兆光先生笔下让人读来饶有趣味,虽然只是方法论,但是真的挺有味道的。 正文: ...
评分1、真正绵延至今而且影响今天生活的是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反复思索的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知识(技术)的累积和对人类反复思索的问题的解答是人类社会的两只脚。前一只演变缓慢有序,后一只演变快而且突变。后一只经常要建立在前一只的基础上。 2、中国哲学史的几本...
评分思想史的写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