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1911-),波兰裔美籍著名作家、翻译家、评论家。生于基日达尼,成长于维尔纳。“二战”中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时,曾参加抵抗组织。1951年从波兰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任上出走,从而与波兰政府决裂,开始流亡生涯。1962年起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拉夫语言文学系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1978年获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布罗茨基称他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或许是最伟大的”。
米沃什著作宏富,主要作品有:《冬日之钟》(诗集),《面向河流》(诗集),《拆散的笔记簿》(诗文集),《被禁锢的头脑》(政论集),《伊萨谷》(小说),《波兰文学史》等。
“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8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人生回忆录,呈现20世纪历史文化广阔的精神地图。
1940年6月,29岁的切斯瓦夫·米沃什闯过苏军与德军四道防线,从维尔诺长途跋涉到纳粹占领下的华沙。半个多世纪流亡生涯之后,他才终于重返故乡维尔诺,一座“从童话中长出来的城市”。与自己的过去重逢,他回到一种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开始为各种历史人物事件登记造册,而不是谈论他 自己。
《米沃什词典》就是这样一件替代品。它替代了一部长篇小说,一篇关于整个20世纪的文章,一部回忆录。书中所记的每一个人,都在一个网络中活动,相互阐释,相互依赖,并与20世纪的某些史实相关联。
《米沃什词典》是米沃什亲自经历与见证的20世纪。与他一起到过人间的天堂或地狱的人,几乎都已去了幽灵王国。本书是对那些灵魂的召唤,以文学这一永恒的纪念仪式,换取他们的片刻显形。他用词典这一相对客观、抽离、高度浓缩的形式,以平静、卓越的才智,将他的时代丰富层面的体验,浓缩为一个个充满高度智性和深沉情感的词条。
米沃什说,也许这本词典是一件替代品,它替代了一部长篇小说,一篇关于整个20世纪的文章,一本回忆录。跟《我的世纪》有点儿像,就是《昨日的世界》那路书的温和版。我从来没喜欢过米沃什,这人正直、敏锐、爱思考,但跟别的大诗人比起来,没什么才气。我看完了,陶冶...
评分有的时候身处在一个大熔炉中,很容易忘记自己要做的是什么。每天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它们比生活有趣,比工作轻松。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就容易忘掉本来自己的目的,变得情绪化、善变、浮躁且浮夸。 切斯瓦夫 · 米沃什写了一个词条: AMBITION(抱负)。它在受伤时就会凸现...
评分年龄是一种武器。不仅是年轻对年老那种锐利的刺痛感,还有年老对于抵达真理的速度。米沃什活过了大多数同时代的人,所以最后他写下的词典中保持了坦率——他爱过恨过的人都消失了,只留下他发出声音。长寿使他有机会坦率,说出那些在在世的人面前不便于说出的话。他英勇得活...
评分一个人的羁绊 米沃什在回忆录中写道的:“我到过许多城市,许多国家,但没有养成世界主义的习惯,相反,我保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米沃什虽然始终保持着这种谨慎,但他看不惯西蒙·波伏娃所代表的巴黎左派知识分子的习气,接受不了“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也同样不认同...
评分1)、那时看《拆散的笔记本》没感觉,但这本书一下让我喜欢上了。米沃什在这里用了一种很好的方法结构起了他的一生,那就是词典的方式。这是出于一种对词语的信任,或者说是一种在世界与词语之间关系的敏感。问题是我也意识到了,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用这种方式来结构呢。看这本...
有待于时间将他萎缩成大师的诗人
评分“半个世纪之后,我重返我的出生地和维尔诺…与我的过去重逢…沉浸在超强的情感波涛之中,我也许只是无话可说。正因为如此,我回到了间接的自我表达方式,即,我开始为人物素描与各种事件登记造册,而不是谈论我自己。”因而违背良心说这本书好看绝对不是我想做的,他是诗人,却在目击中压抑声音,压抑那种“匿名的疼痛”。怎么说呢,当脱离诗而直面种种意识形态相关问题时,也就抛弃了他最准确的判断力吧。
评分梦想,河流,眼泪,记忆
评分“供求法律”
评分one of my favorite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