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现代社会科学的创立者之一。其早期著述有《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中译本):代表性著作则有《宗教社会学论集》(其中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中译本)、《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中译本)。
近来读了几本社会学的杂书,对民主这个东西渐渐产生一点迷惑,或者也是以前读书思考太少的缘故吧。 首先是在《学术与政治》的前言里,冯克利先生重述了韦伯揭示出的一个“极紧要”的事实:“在那时的许多欧洲人看来,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最关键的价值科目——科学和民主,也已遭...
评分距离马克思•韦伯生活的年代已经有近一百年之久了,这部作品收录了韦伯在临终前一到两年间发表的两篇演讲,即《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演讲之时,已到一战结束,德国掀起革命,在斯巴达克团等组织号召下,首都柏林工人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韦伯在国家动...
评分(大二暑假。那段时间好像读了点韦伯。) 1、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 演讲一开头,韦伯通过对比德国和美国的学术体制,简要介绍了在德国从事学术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韦伯认为当下的体制并不一定能使有学术才能的人脱颖而出,因此从事学术工作要有天职观念。 2、学术工作的机遇和灵感...
评分一九一八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大学,给青年学生做了题为《以学术为业》的演讲。出人意料,在演讲一开头,韦伯就告诫学生,“众多平庸之辈无疑在大学扮演重要角色”。在打算进入学术界之前,最好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承受年复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你头上去...
评分王容芬,1947年-,中国旅德学者。1947年出生于北京海淀,童年在海淀培元学校读小学,1957年考入北京101中学。1962年入读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德语专业,1966年8月18日参加天安门广场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的活动,认为“和希特勒没什么区别”,9月24日,她给毛泽东寄出一封署名“...
不管别人怎样评价,韦伯对我来说都是像高山一样的人物。"当着长夜开始渐渐露白,那些今天还被春天的烂漫鲜花簇拥的人,还会有几个活着?届时,各位内心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怨恨,还是流于平庸?已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世界和自己的职业?""所有历史经验都证明了一条真理:可能之事皆不可得,除非你执着地寻觅这个世界上的不可能之事。但只有领袖才能做这样的事,他不但应是领袖,还得是十分平常意义上的英雄。即便是那些既非领袖又非英雄的人,也必须使自己具有一颗强韧的心,以便能够承受自己全部希望的破灭。他们现在必须做到这一点,不然的话,他们甚至今天可能做到的事也做不成。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悔无怨,尽管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
评分政治舞台是煽动家的舞台,学术舞台是科学家的舞台,不要上错台! 一个教师所应当做的,‘不是去充当学生的精神领袖,不是立场鲜明的信仰灌输。’
评分总时间跨度为一周实际上共计6天5小时完成阅读(有两次番茄时间用来回忆上一次内容);虽然实际上这本书依然让我"在连续阅读过程中翻看上页会有全然陌生的感觉",但两个理由让我无视阅读感受给5星:1.这本书里面韦伯自己的内容只有大约一半的100多页,而且因为是演讲整理所以相对学术论著总体稍稍口语化(尤其引述内容至少不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那样,通篇都是作者习以为常的教义,让人始终怀疑“假如作者对教义的理解是错的这本书还有意义吗?”);2.韦伯也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粉丝;胡乱猜测一句,这本书貌似对范范老师来说很重要~
评分1999年,在合肥的一个书店中购得。
评分这是他的两篇论文。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第二篇看着有些迷糊。韦伯受柏拉图的影响倒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