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日记

中国行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 罗兰·巴特
出品人:
页数:355
译者:怀宇
出版时间:2011-12
价格:32.00元
装帧:软精装
isbn号码:9787300146218
丛书系列:明德书系·文化译品园
图书标签:
  • 罗兰·巴特
  • 中国研究
  • 历史
  • 文化研究
  • 中国
  • 法国
  • 文化
  • 罗兰-巴特
  • 中国行
  • 日记
  • 旅行
  • 游记
  • 地理
  • 文化
  • 风景
  • 探索
  • 记录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观察,纪录片镜头一样的素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 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

作者简介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是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目录信息

第一本日记1974年4月11日4月12日4月14日,星期六 北京星期日,4月14日 北京星期一,4月15日 上海4月15日下午 天气晴朗4月16日,星期二 上海4月16日,星期三 上海4月18日,星期四 上海4月19日,星期五 南京第二本日记4月19日,星期五 南京师范学院1974年4月20日,星期六 南京4月27日,星期日 南京4月22日,星期一从南京到治阳4月23日,星期二 治阳4月24日,星期三 洛阳4月25日,星期四 西安4月26日,星期五 西安第三本日记4月27日,星期五4周28日,星期天 西安-北京4月29日,星期一 北京4月30日,星期二 北京5月7日,星期三 北京5月2日,星期四 北京5月3日,星期五 北京5月4日,星期六 北京第四本日记附件一 主题术语索引附件二 姓名、地名、专有名词索引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刊于2012年6月上海《书城》杂志,有删改,这里奉上原版。 书评人:徐鹏远 当你身姿妖娆、神情孤傲地拿着一张《云上的日子》的盗版DVD充作文艺青年身份证时,你或许要失落了。你会惊讶地发现身边的许多长辈居然认识这位意大利文艺片导演,而他们既不是文艺中老年,也缺...  

评分

“知识考古学”的爱好者们,似乎永远无法息止他们考据和发掘的热情,即使对那些早已出过全集,盖棺定论的大作家,也从不怠慢,不放过一点点蛛丝马迹。新年(2009)伊始,这些人便伙同出版界为读者炮制出连串的惊喜。如诺奖得主克洛德•西蒙写于70年代的一本北欧游记《群岛与北...  

评分

1974年春天的中国大地,依然笼罩在“阶级斗争”,“批林批孔”运动让所有人都再次沸腾起来。这时,罗兰-巴尔特一行五人来到中国。 他们在24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参观了工厂、农村、大学,并浏览了沿途名胜古迹。 在这本日记里,用的最多的几个词语分别是“...  

评分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巧合,在方方日记如此爆红的情况下观看1974年罗兰巴特来到中国写的日记。我本无意做什么比较,大脑却不得不进行些思考……总而言之,先说说文本本身吧。 这是本现象学的游记——正如巴特自己所说,他既不能赞同(这内在于当时中国不存在的能指所指体系),也不...  

评分

很多人都看过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中国,在1972》。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本法国人做的关于中国的书《中国行日记》,作者罗兰·巴尔特。而且,这本日记在作者身前并未发表,直到2009年才以遗作的形式公开,2012年才在中国翻译出版。在这本日记之中,我们可以看到...  

用户评价

评分

#1915.11.12-2015.11.12 纪念罗兰·巴尔特100周年诞辰# 一位国际知名大gay对1974年中国的被安排的然而又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类似人类学民族志的纪录片体日记,他显然对这次旅行很不满意,时不时就能看到“砖块”一词,那是一种因有感于毛时代中国千篇一律的乏味以及无处不在的俗套而生发出的失望情绪的宣泄。尽管如此,当他看到中国男性工人的微笑,包括摸到他们的手,以及去厕所并排掏出那玩意儿撒尿时的反应和感想,仍然真实地表明,对一个资深基佬而言,生活中的美随时都能在被规制的“无趣”的缝隙里萌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生机。

评分

我只记住了英俊的工人温润的手……

评分

读完书,庆幸罗兰巴特没有产生更多生理性的厌恶,长出一口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当年是发了多大的一场癔症而不自知。巴特对着见到的美男子,不避讳地心神荡漾,太可爱了。

评分

零碎不堪

评分

读起来特别像神经病但也因此显得真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