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是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观察,纪录片镜头一样的素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 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
“我的寫作在這個國家是失敗的,找不到任何東西可記、可列舉、可劃分。” 即使是現在的中國也讓人在心靈上感到(本質上的)沈悶,所以讀1974年的中國行讓人無聊得胳膊回不了彎,但還是平靜地記了十幾頁筆記(就像忍受本質沈悶的生活)。腔調跟Barthes差不多。 他好像經常頭痛...
评分1974年春天的中国大地,依然笼罩在“阶级斗争”,“批林批孔”运动让所有人都再次沸腾起来。这时,罗兰-巴尔特一行五人来到中国。 他们在24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参观了工厂、农村、大学,并浏览了沿途名胜古迹。 在这本日记里,用的最多的几个词语分别是“...
评分 评分1974年春天的中国大地,依然笼罩在“阶级斗争”,“批林批孔”运动让所有人都再次沸腾起来。这时,罗兰-巴尔特一行五人来到中国。 他们在24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参观了工厂、农村、大学,并浏览了沿途名胜古迹。 在这本日记里,用的最多的几个词语分别是“...
评分刊于2012年6月上海《书城》杂志,有删改,这里奉上原版。 书评人:徐鹏远 当你身姿妖娆、神情孤傲地拿着一张《云上的日子》的盗版DVD充作文艺青年身份证时,你或许要失落了。你会惊讶地发现身边的许多长辈居然认识这位意大利文艺片导演,而他们既不是文艺中老年,也缺...
我只记住了英俊的工人温润的手……
评分《文之悦》里有一句特别好:“批林批孔的中国,散逸着道家气息。批林批孔四字音韵铿锵,使他怡然。”巴特好可爱,一直在叨叨“没有性的部分”“他们的手柔软而美丽”“男孩性感的脸”。看到后来,那些演出、演讲、座谈,就叨叨“好无聊”“写不动了”“又是砖块”“他已经讲过很多遍了,难道他不知道吗”,我都不免替他无聊起来。
评分零度的无性的中国。
评分#1915.11.12-2015.11.12 纪念罗兰·巴尔特100周年诞辰# 一位国际知名大gay对1974年中国的被安排的然而又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类似人类学民族志的纪录片体日记,他显然对这次旅行很不满意,时不时就能看到“砖块”一词,那是一种因有感于毛时代中国千篇一律的乏味以及无处不在的俗套而生发出的失望情绪的宣泄。尽管如此,当他看到中国男性工人的微笑,包括摸到他们的手,以及去厕所并排掏出那玩意儿撒尿时的反应和感想,仍然真实地表明,对一个资深基佬而言,生活中的美随时都能在被规制的“无趣”的缝隙里萌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生机。
评分零度的无性的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