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日记

中国行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 罗兰·巴特
出品人:
页数:355
译者:怀宇
出版时间:2011-12
价格:32.00元
装帧:软精装
isbn号码:9787300146218
丛书系列:明德书系·文化译品园
图书标签:
  • 罗兰·巴特
  • 中国研究
  • 历史
  • 文化研究
  • 中国
  • 法国
  • 文化
  • 罗兰-巴特
  • 中国行
  • 日记
  • 旅行
  • 游记
  • 地理
  • 文化
  • 风景
  • 探索
  • 记录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观察,纪录片镜头一样的素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 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

作者简介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是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目录信息

第一本日记1974年4月11日4月12日4月14日,星期六 北京星期日,4月14日 北京星期一,4月15日 上海4月15日下午 天气晴朗4月16日,星期二 上海4月16日,星期三 上海4月18日,星期四 上海4月19日,星期五 南京第二本日记4月19日,星期五 南京师范学院1974年4月20日,星期六 南京4月27日,星期日 南京4月22日,星期一从南京到治阳4月23日,星期二 治阳4月24日,星期三 洛阳4月25日,星期四 西安4月26日,星期五 西安第三本日记4月27日,星期五4周28日,星期天 西安-北京4月29日,星期一 北京4月30日,星期二 北京5月7日,星期三 北京5月2日,星期四 北京5月3日,星期五 北京5月4日,星期六 北京第四本日记附件一 主题术语索引附件二 姓名、地名、专有名词索引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一生经历波澜不惊,比较安逸,基本以学校任教和著书立说为主,以巴黎为主要活动范围。除开早期为了寻觅教职而辗转罗马尼亚,埃及,摩洛哥等国,从巴特已经成为著名学者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巴黎为活动中心的巴特只有过两次比较重要的出国...  

评分

“知识考古学”的爱好者们,似乎永远无法息止他们考据和发掘的热情,即使对那些早已出过全集,盖棺定论的大作家,也从不怠慢,不放过一点点蛛丝马迹。新年(2009)伊始,这些人便伙同出版界为读者炮制出连串的惊喜。如诺奖得主克洛德•西蒙写于70年代的一本北欧游记《群岛与北...  

评分

评分

1.罗兰·巴特一行的路线和活动都是官方安排的,这使得这本日记充斥着无聊的见闻。作者自己也意识到:所有这些记录,大概都将证明我的写作在这个国家是失败的。实际上,我找不到任何可记、可列举、可划分。P93 “我们穿过几条小胡同,步行回旅馆。这样做改变了一切:我们第一次...  

评分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巧合,在方方日记如此爆红的情况下观看1974年罗兰巴特来到中国写的日记。我本无意做什么比较,大脑却不得不进行些思考……总而言之,先说说文本本身吧。 这是本现象学的游记——正如巴特自己所说,他既不能赞同(这内在于当时中国不存在的能指所指体系),也不...  

用户评价

评分

零碎不堪

评分

2012.029。他在中国寻找性欲,没找到;他在中国寻找“俗套”,到处都是。

评分

罗兰巴特来到中国,首先是从男色这个角度,抨击规则。要知道,任何对现有的反动最初都是从欲望开始。

评分

读这种书,总让我联想起安东尼奥尼那部《中国》,两者其实区别不大,都在用细节和常态来还原“砖块”语言体系遮蔽着的生活本身。我常常在想,文G离现在也不过40多年,从政治、文化、思想,我们对它的认知、反思以及批判都很肤浅,什么小儿科的伤痕文学,什么巴金隔靴搔痒的忏悔,都缺乏直面的勇气和反思的深度,文G模式和文G话语今天其实依旧在我们今天的公共生活乃至私人生活中暗流涌动,而文G的很多当事人摇身一变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社会主流中的一员,继续享用着弄潮与投机的好处。单从这一事件来看,我们的当代史、思想和文学是如此肤浅和苍白。

评分

现象的捕捉,像不甚认真的素描或印象派式写法。因为自始至终都是一种“隔离”式没有实感的僵化旅行,以至于隔膜、偏见、直率、轻蔑、刻薄、武断、厌烦(被异化的人事物,幼稚,可笑)、甚至色迷迷(喜欢各种柔软、温暖、细嫩、白净的男人手)的各种情绪和感觉杂揉在一起,非常的跳跃和生动。“如果我就这样发表它们,那正是属于安东尼奥尼式的。但是,不这样,又怎么做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