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日記

中國行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作者:[法] 羅蘭·巴特
出品人:
頁數:355
译者:懷宇
出版時間:2011-12
價格:32.00元
裝幀:軟精裝
isbn號碼:9787300146218
叢書系列:明德書係·文化譯品園
圖書標籤:
  • 羅蘭·巴特
  • 中國研究
  • 曆史
  • 文化研究
  • 中國
  • 法國
  • 文化
  • 羅蘭-巴特
  • 中國行
  • 日記
  • 旅行
  • 遊記
  • 地理
  • 文化
  • 風景
  • 探索
  • 記錄
  • 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有溫度的曆史,有態度的觀察,紀錄片鏡頭一樣的素描,為我們展示瞭一個外國學者眼裏的七十年代中國。

1974年春天,正處“批林批孔”運動中的中國大地,迎來瞭一個包括學者羅蘭•巴爾特、剋裏斯蒂娃和作傢索萊爾斯在內的五人代錶團。他們在20多天中訪問瞭北京、上海、南京、洛陽和西安 等城市,參觀瞭各地的重點景物、曆史古跡以及學校、醫院、人民公社、工廠。

在這段充滿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羅蘭•巴爾特寫瞭三本日記,詳細地記錄瞭他在中國所見到的人和事,並加入瞭較為個人化的評價。

著者簡介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傢與文化評論傢。其一生經曆可大緻劃分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是濛田以來法國最傑齣的散文大傢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瞭研究社會、曆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錶瞭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瞭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係”,從而深刻地改變瞭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曆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瞭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嚮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産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閤於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彆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圖書目錄

第一本日記1974年4月11日4月12日4月14日,星期六 北京星期日,4月14日 北京星期一,4月15日 上海4月15日下午 天氣晴朗4月16日,星期二 上海4月16日,星期三 上海4月18日,星期四 上海4月19日,星期五 南京第二本日記4月19日,星期五 南京師範學院1974年4月20日,星期六 南京4月27日,星期日 南京4月22日,星期一從南京到治陽4月23日,星期二 治陽4月24日,星期三 洛陽4月25日,星期四 西安4月26日,星期五 西安第三本日記4月27日,星期五4周28日,星期天 西安-北京4月29日,星期一 北京4月30日,星期二 北京5月7日,星期三 北京5月2日,星期四 北京5月3日,星期五 北京5月4日,星期六 北京第四本日記附件一 主題術語索引附件二 姓名、地名、專有名詞索引譯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巧合,在方方日记如此爆红的情况下观看1974年罗兰巴特来到中国写的日记。我本无意做什么比较,大脑却不得不进行些思考……总而言之,先说说文本本身吧。 这是本现象学的游记——正如巴特自己所说,他既不能赞同(这内在于当时中国不存在的能指所指体系),也不...  

評分

評分

刊于2012年6月上海《书城》杂志,有删改,这里奉上原版。 书评人:徐鹏远 当你身姿妖娆、神情孤傲地拿着一张《云上的日子》的盗版DVD充作文艺青年身份证时,你或许要失落了。你会惊讶地发现身边的许多长辈居然认识这位意大利文艺片导演,而他们既不是文艺中老年,也缺...  

評分

評分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巧合,在方方日记如此爆红的情况下观看1974年罗兰巴特来到中国写的日记。我本无意做什么比较,大脑却不得不进行些思考……总而言之,先说说文本本身吧。 这是本现象学的游记——正如巴特自己所说,他既不能赞同(这内在于当时中国不存在的能指所指体系),也不...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更願意視其為一本安東尼奧尼式的,充滿瞭“偏見”的“人類學”調查報告。1974年的中國在羅蘭·巴特眼裏恐怕更加類似於某個“原始社會”。這無關東方主義的探險,更與進化層麵的文化等級無關,而是徹底的奇觀性。雖然如同當年安東尼奧尼一樣,巴特的旅行是完全被安排好的,無意外,無褶皺,均質,乏味,更重要的是缺少情欲。但是,就如同他自己所說,這是一次“現象學”的描述。當屬於民俗的雜蕪被語言的,教理意義上的“磚塊”遮蔽掉之後,浮泛在錶麵的事物恰恰直擊曆史情境的本質。這是一個敏感的哲學傢與語言學傢的洞徹與明查。巴特遺憾沒能記錄下完整的磚塊語言,我也遺憾,遺憾我不能寄給他一套大學政治理論課教材,一套新聞聯播錄像帶,一套任汝芬或肖秀榮。言說的方式便是你生存的方式。風格與倫理棲身其間。

评分

讀完書,慶幸羅蘭巴特沒有産生更多生理性的厭惡,長齣一口氣。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當年是發瞭多大的一場癔癥而不自知。巴特對著見到的美男子,不避諱地心神蕩漾,太可愛瞭。

评分

零度的無性的中國。

评分

2012.029。他在中國尋找性欲,沒找到;他在中國尋找“俗套”,到處都是。

评分

零碎不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