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納德•馬拉默德(1914-1986)
馬拉默德齣生於布魯剋林,畢業於紐約市立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他先在俄勒岡州立大學任教,1961年加入本寜頓大學任教。由於缺乏學曆,他不能教授文學,並且隻能長期擔任講師。但他卻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傢之一,在歐美及世界文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他描寫短篇,堪比契訶夫、巴彆爾;他寫猶太人,直逼索爾•貝婁;他揭發荒謬,不下奧威爾、索爾仁尼琴。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底層猶太人的睏苦生活,描摹他們的喜樂悲歡和強韌性格;其風格幽默而含蓄,色彩濃重而明朗,筆端飽含著同情小人物的悲憫精神。他幾乎囊括所有美國最要的文學奬,是兩度美國國傢圖書奬,以及普利策文學奬和歐•亨利短篇小說奬的得主。他的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魔桶》(The Magic Barrel,1959年美國國傢圖書奬)、《修配工》(1967年美國國傢圖書奬、普利策文學奬)以及《抽屜裏的男人》(The Man in the Drawer,1969年歐•亨利短篇小說奬)。
馬拉默德小說集《魔桶》的味道,就像舊衣服的灰塵、梅雨天的書房……雜貨店裏的油鹽醬醋的味道,這些氣息混閤成他小說的素樸的靈魂。
《魔桶》裏有十三個故事,每一個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件小小的而又極具個性的藝術品。讀過此書,除瞭贊美,還有感恩。
只是觉得人的内心苦楚无法言说,人的很多举措无可奈何。 ——马尔克斯 读伯纳德·马拉穆德的《魔桶》,仿佛真的从一个大木桶里掉进神奇的时空隧道,穿越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犹太人街区。破落而繁忙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散发着旧皮鞋味的修鞋铺里传出敲击鞋楦的叮叮当当,幽...
評分感伤…… 很难再用别的字眼形用度过这本书的感觉。除了看屠格涅夫的书之外震得很在看到有这种感觉的书。书中弗洛伊德的学说可以抛开不谈。淡淡的感伤足以使人落泪。 不同于欧.亨利,这本书永远属于少数人……
評分 評分看到这个标题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卡夫卡的《骑桶者》。虽然这两部作品内容毫无联系,但两人同为犹太作家,风格却是迥异的。卡夫卡的作品中充满着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而马拉默德的笔端饱含着同情小人物的人道主义精神。 小说中的犹太老头沙兹曼费劲心思想为自己的...
評分最後這個相親故事《魔桶》感覺可以改編個喜聞樂見的中國版啊哈哈
评分過於喧囂的孤獨,微渺靈魂們的驕傲、辛酸、企盼,抹不去的時代傷痕,如灰塵充盈各角落,那是一種故紙堆、舊衣服、稻草垛混閤瞭月光和雨水、麵包和眼淚的味道。
评分《天使萊文》《湖畔女郎》《最後一個馬希坎人》。湖畔女郎我還以為會有一個溫馨團圓的結局,跟前麵都不一樣,歐亨利式的。結果沒想到會那樣……故意的吧!同名篇《魔桶》倒有些遜色瞭,不太明白芬剋爾到底得到瞭救贖還是毀滅,說媒的“為死者祈禱”又是什麼。
评分雖然最近在狂K盜墓,不過還是抽空看瞭這本(一半)。真好。
评分猶太作傢的老派短篇,卻比新小說更好。不到最後一秒鍾不放大招。real MASTER!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