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C. 克拉克 爵士(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12.16—2008.3.19)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世界科幻三巨头”。一生创作作品超过100部,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奠基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同性恋。
一生主要荣誉包括:
1956年、1974年、1980年三次获得雨果奖;
1973年、1974年、1979年三次获得星云奖;
1961年,因科普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
1969年,因《2001:太空漫游》而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
1986年,获得象征终生成就的“达蒙?奈特纪念大师奖”;
1989年,受封二等英帝国勋位爵士(CBE);
1994年,因国际通讯卫星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2000年,受封下级勋位爵士(Knight Bachelor)。
所有的故事,都开始于300万年前
一块神秘的黑色石板,出现在非洲丰饶广袤的草原上。没有人知道是谁放在那里的,因为那里根本没有“人”。但地球未来的主宰者,却从此踏上了他们漫长的征途。300万年后的一个寻常日子,一块黑色石板在月球上被人类挖出。
“发现号”宇宙飞船沉稳老练的鲍曼船长,带着他的精英船员和顶尖科学家团队,在超级电脑“哈儿”的辅佐下,开启了对这石板主人的秘密追寻。此时他一点儿也不知道,他的全部船员都将遇害,不知道他的忠诚伙伴“哈儿”会倒戈一击,更加不知道,他自己即将变成一位真正的神。
一场持续百万年的实验,结果就要揭晓。地球的命运,是否还在人类手中?
这本书,读了两遍。 一遍是拿到书后,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要读完,由于太迫切了,感觉有些地方读得太快,而且又是晚上,有点困,感觉读得不够细致。 所以,读完一遍以后,又用较慢的速度,读了一遍。阿瑟的描写,是应该用慢速体会的,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太空的瑰丽...
评分星期六去书城,其实是陪DUST去的,我本身已经不对这个上海仅有的破书城抱任何希望了,没想到却看到了这本梦寐已久的<2001>.于是回到学校开始狂读.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老库的电影的画面一直在和书里的文字,景象一一呼应.仿佛重新看了一遍电影.书和电影一样,在整个情节发展...
评分每当我说起自己喜欢的东西,总唠叨个没完,陷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恶性循环。这未见得不是个好习惯,在我这里却很容易转化为一个“坏”习惯,那就是勉强自己的大脑极速运转——超出负荷能力地去追溯、思辨、归纳,打扫记忆的尘埃。一周来,关于“太空漫游”四部曲我说了...
评分刘慈欣说: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黑石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从茹毛饮血的猿人到征服月球的人类再到漂流太空中星童的诞生,黑石是岗卫还是先知,甚或是永远困顿人类的枷锁。大刘《三体》中的水滴、智子无一不是对黑石的致敬。有时会让人很绝望,因为半个世纪前的2001就像黑石一般锁住了人类的想象力,想到这些真是伤心。阿瑟,真希望所言有虚。
评分读完原著小说就再也不怕库布里克的那部电影晦涩了!——一场茅塞顿开,三观逆转的阅读经历,阿瑟–克拉克请收下我诚挚的膝盖。黑石板与星童永存!
评分我以为穿越银河的超级中央车站的设定已经足够震撼了 结果结尾还有更棒的 看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这本书50年前就写成了 可是对AI和宇宙的描写都超越了时代
评分六四年的作品,已经预测了人工智能的反人类、时间回溯的穿越。以及,外星人看我们,就跟我们看猴一样。这样的宇宙观下,地球上的政权意识是多么狭隘,人类的历史观将被击碎,一切的科技和文明也成了敝帚自珍。伟大的预言家阿瑟。
评分我以为穿越银河的超级中央车站的设定已经足够震撼了 结果结尾还有更棒的 看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这本书50年前就写成了 可是对AI和宇宙的描写都超越了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