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1868—1944)生于一八六六年,二十岁时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从这著名的最高学府毕业后,又进一步深造,完成了博士论文,还当过中学教师,终于得以进入高等师范学校与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这一段学术道路尽管相当漫长,走下来颇为不易,但他却很早就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凭介《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在江声与钟声中,音乐家克利斯朵夫成长,反抗,进取,成名……这是一部昂扬奋斗精神与人格力量的书冲破狭窄的天地,迈向更高的境界。浩瀚的篇章,恢宏的蕴涵,使这部长篇超越主人公个人的历险记,而成为人类的一部伟大史诗。十年积思,十年命笔,小说逐卷发表时,已誉满全欧.罗曼·罗兰(1866-1944)亦于一九一五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此书早在一九三七年傅雷先生即已着手译介,一九四六年出骆驼版全译本。一九五二年出平明版重译本,半个多世纪来,累计印数百万余部,一代名译哺育了几代学人。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许先前对一本书毫无兴趣,有一天却发现了它的价值;或许先前对一本书称道不已,忽然有一天却发现不过如此;或许少年时阅读深为动容,中年后又别有一番滋味。就像与人的交往,有些书读过一遍之后便再也不去翻,而有些书则隔些时日总要翻一遍。傅雷...
评分这本书能唤醒一些深埋心底的感觉。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失去很多非常鲜活的生命体验,只有一些大作家终身保持敏感,可以模拟和唤醒那些不同年纪的细致幽微的心理体验。 普通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好些感受等过了那个年月就没有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看到比自己年轻的人沉...
评分因为推荐的次数太多,那些医学院的女生们看到我来的时候,会赶快问傍边的人,“你的“剁夫”看到哪了?。口气如同后来“今天,你喝了没有”那种广告似的戏谑版。听到这话时我会微微感到一种不舒服,心里想如同贝多芬一样伟大的罗曼罗兰,“怎么会让你们觉得好笑。” ...
评分同样是写英雄,同样要让人励志(虽然作者并不一定有此初衷,或被误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牛虻》等等,都有着天壤之别。要我说出理由,我只能这是感觉,阅读后的感觉,是对初恋情人的懵懂感觉,无需解释,无需强调。 不同的受众对故...
评分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许先前对一本书毫无兴趣,有一天却发现了它的价值;或许先前对一本书称道不已,忽然有一天却发现不过如此;或许少年时阅读深为动容,中年后又别有一番滋味。就像与人的交往,有些书读过一遍之后便再也不去翻,而有些书则隔些时日总要翻一遍。傅雷...
希望能和你一样真诚勇敢。// 注意力不集中了,后面几卷粗粗看的
评分断断续续读了一两个月,哲学味强过故事性,当小说看的话,消遣的趣味性四星,当生活的缩影看,生活化的哲理性五星。已经很少有这么认真负责的翻译作品了…看它的起因是傅雷在《傅雷家书》中给儿媳妇强烈推荐,评价它为1870-1910年知识界之史诗”相信看了此书,视野会扩大不少,对以前向未留意过的人与事变,一定会开始关注起来。……此外,古教堂门前圣者克里斯朵夫像下之拉丁文铭文也很“触目”:“当你遇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面容之日,便是你将死而不死之日”。(PS:"爱麦虞限",这是我读过的唯一译名中带“虞”字的翻译,名字和人物一样古怪……)作者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评分终于读完了。再见,克里斯朵夫!
评分滚烫的灵魂与静谧的皮囊,时而相溶时而互斥,不时互换着位置鏖战。在生命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里,流淌着名为信仰的力量,引领着克利斯朵夫们照亮光明的远方。
评分滚烫的灵魂与静谧的皮囊,时而相溶时而互斥,不时互换着位置鏖战。在生命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里,流淌着名为信仰的力量,引领着克利斯朵夫们照亮光明的远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