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是一本经典畅销书,是公认的研究日本文化的权威之所。作者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在二战将结束时,她受美国政府委托对日本的社会和民族性进行了详细地调查与研究,并以此研究成果作为美国政府制定战后对日政策的依据。这项成果就是《菊与刀》。《菊与刀》于1946年出版,不仅为美国制定对日军事政治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且被日本学者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奠基之作。它既是欧美等西方世界认识日本的必读书,也是所有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行为感兴趣的读者了解日本的入门之作。
《菊与刀》共分13章。
第1章介绍本书写作缘起及作者所依据的理论和使用的方法。
第2章描述了日本人在战争中的行为。向读者揭示了日本士兵为何在战争中可以泯灭人性的残忍行为和失去理智的疯狂。
第3章以日本社会的等级观念为基础,详细阐释了天皇、家长至上、男女性别歧视等问题的根源。
第4章以明治维新为标志,描述了日本在向西方和现代化过渡过程中,传统观念是如何受到挑战和传统文化是如何应对新时代变化的。
第5章重点研究了日本人的报恩情结。包括如何理解“恩情”,如对天皇的忠诚,对家长的尊敬,对长官的服从。
第6章讲述日本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报恩观念,报恩在他们生活中的表现是什么。
第7章研究了日本人对于“面子”问题的看法,其自尊心是如何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
第8章主要论述了日本人如何在名誉的道路上不惜代价。
第9章解释了日本人为什么热衷于歌伎、泡澡、围棋、茶道等“享乐”行为,以及日本人对于“性”的看法等严肃生活之外私秘无问题的认识。
第10章、第11章的主要内容是日本人对于自身的道德要求及自我修养锻炼。包括在寒冷的天气里洗冷水澡、赤身磨炼意志等有嫌“自虐”行为的思想根源。
第12章介绍了日本人如何教育子女。其中不少良好的经验至今仍然非常有借鉴意义。
第13章作者预测了日本未来的走向。作者锐利的观察和深刻的研究,可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时至今日日本极力向往大国地位,为什么参拜靖国神社及日本右翼势力仍然存在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1909年获瓦萨尔学院英国文学学士学位,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傅亚斯攻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二战期间曾针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加以研究。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政府委托本尼迪克特对日本的社会和民族性进行调查研究,以作为其制定战后对日政策的依据。本书于1946年出版,不仅为美国制定对日军事政治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且被日本学者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奠基之作。战后,本尼迪克特继续参加哥伦比亚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
If one has to apply cultural anthropology to any ethnic group, and the ultimate goal is plausibility, the choice cannot get any better than Japan.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 lend so readily to stereotypes, that it almost feels like bullying to categorize th...
评分 评分对于日本,我们这代人实在感情复杂。从小受的国家主义教育令人始终不忘历史的耻辱,最早接触的日本人形象是抗战题材电影上留着小胡子、愚蠢又凶残的日本军官,听到最多的日语是咬牙切齿的“八格呀路”;可是时间推移,这种单一印象受到无数信息的冲击和篡改,日本的电子产品是...
评分 评分收拾旧文档,看到这篇大一的作业,写的什么自己都不记得了,贴出来留个纪念吧~~ 《菊与刀》读书报告 阅读书籍 《菊与刀》 露丝﹒本尼迪克特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11月版 一、作者及其学术生涯简介 1.作者生平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是美国当代著...
日本人处于等级制度的压抑下,背负恩情债,顾及声誉,因此生活极为严谨苛求自己.但也注重享乐,是善与恶的共存体.
评分内容上,对“忠”和“人情债”的深入分析很震撼,说起来中国算是世界上与日本文化相对最为接近的了,也从不敢想日本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如果作者的阐述是大部分是真实的话;研究上,是深入的分析、有趣的描述与清晰的结论的集合,但是其实没有讲成因,当然本书的目的也不在揭示原因,而在于如何应对。PS:感觉这里的日本性格就是在强调非此即彼又能灵活转换的二元论,咋有种突然觉得三元论才是王道的顿悟感← ← PPS:文化需热爱,不过还是做旁观者最好,既然人总摆脱不了某一文化圈的烙印桎梏也好,恩赐影响也罢,不如不要把某一文化看太重,其实一般说的摆脱国界不难,但是摆脱文化不易,只要还在拿文化说事,就无法有真正的理智。
评分内容上,对“忠”和“人情债”的深入分析很震撼,说起来中国算是世界上与日本文化相对最为接近的了,也从不敢想日本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如果作者的阐述是大部分是真实的话;研究上,是深入的分析、有趣的描述与清晰的结论的集合,但是其实没有讲成因,当然本书的目的也不在揭示原因,而在于如何应对。PS:感觉这里的日本性格就是在强调非此即彼又能灵活转换的二元论,咋有种突然觉得三元论才是王道的顿悟感← ← PPS:文化需热爱,不过还是做旁观者最好,既然人总摆脱不了某一文化圈的烙印桎梏也好,恩赐影响也罢,不如不要把某一文化看太重,其实一般说的摆脱国界不难,但是摆脱文化不易,只要还在拿文化说事,就无法有真正的理智。
评分让我稍微了解了一下日本人
评分在战后的语境里写成这本书一是不容易、二是恰逢其时。角度意义大于内容精彩吧,美日在国民特征上的对比还算是比较准确的。关于忠义、情面、修行与战争之间的关系能够自圆其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