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

后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信出版社
作者:朱幼棣
出品人:
页数:400
译者:
出版时间:2011-11
价格: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863021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朱幼棣
  • 历史
  • 文化
  • 人文
  • 社会学
  • 城市
  • 人文关怀
  • 社会
  • 后现代
  • 散文
  • 思想
  • 人生
  • 反思
  • 文学
  • 随笔
  • 哲思
  • 孤独
  • 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后望书(全新修订版)》内容简介:几十年来,我们并未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失误和谬误进行过反思和总结,从未有人对此检讨、承担责任一一对一些已被实践证明失败的决策和工程,都没有进行梳理、剖析和总结,以致变得含混洇漶,是非莫辨,最后成了湮灭消散的逝事一一仿佛我们的城市从来就是高楼林立,千城一面;仿佛中国的河流,从来都是断流干涸,或污黑发臭。

深入思考或许并不是个好习惯,使心有重负,自己也不能轻松快乐地生活。写作《后望书(全新修订版)》最后一章的时候,我正在参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住在北京西边的一个宾馆里,报纸天天送来,满是三峡大坝开始蓄水和爆破清库、千年古城古镇行将淹没的消息,一派欢欣鼓舞……我们个人无足轻重,在重大决策上也无参与和投票表决的机会,但对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前途的大事,终究不能冷漠和袖手旁观。

作者简介

朱幼棣,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历任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主编、国内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采访室主任、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出版有《沉默的高原》、《珠宝王国探秘》、《中国世纪大灾变》等9部小说集、长篇报告文学集,其作品多次获奖。

目录信息

序1 为了前瞻的回顾
序2 绝种·绝迹·绝唱
一 三门峡:无水的淹没
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
寻找峡谷与陕州
永远消失的唐中都
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
耸立在庄稼地上的现代楼阁
二 北京的“脸盘”与根
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
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
文化的根:胡同与四合院
城市的大门:老火车站与新建筑
失败的规划与规划的失败
三 欧风美雨荡涤下的中国城镇
追寻中国城市的血脉
城市化的提速与负载
“大手笔”的悲哀
拆!拆!拆!
中国城市“文脉”的断裂
喜新厌旧:难以幸免的“洋房”
故乡古城神韵的消失
孩儿巷98号:一座古宅和一个老人
四 审美:景区与景观
花型街灯风波:不可忽略的“细节”
谁在克隆巴米扬大佛?
武当山遇真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
临汾:用人墙保护古城墙
城市的官府、广场与园林
谁来补上美学这一课
五 西北:缺水背后的真相
河西走廊的河
雪山——湿岛
谁废江河万古流?
民勤绿洲的生死存亡之秋
张掖与黑河
疏勒河的挽歌
春风不识玉门关
六 危机:从敦煌到罗布泊
月牙泉与敦煌绿洲
聚焦苏干湖:下一个罗布泊?
绿洲灌溉:古人比我们高明?
消失的阳关海
吐鲁番:快速消亡的坎儿井
大西海水库:终结塔里木河的罪魁
七 迷失的黑河
初闻居延海完全干涸
特大黑沙暴的真正原因
国内最早反映居延海生态恶化的报道
西北科考团之路:谁毁灭了梭梭林?
阿拉善高原:月球般荒凉冷寂
生态移民:消失的绿色家园
达莱呼布:居延绿洲上的美丽小城
从天鹅湖到东西居延海
拯救居延海10年:挽歌与颂歌
消失的城市水系
《水经注》与当代“科学决策”
八 大调水:用什么维系国家与民族的血脉
调水工程:用不上水与用不起水
东线:清水与污水
调水沿线,水价如潮上涨
西线工程:长江黄河上游的“恶搞”
是否会影响三江源独特的大气降水机制?
最大困难:长江黄河上游降水分布不均
谁能给黄河输血?
调水成本:经济效益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再说引黄灌溉
九 世纪移民
2000万,中国移民史上的黄页
移民支边,从丹江口到青海高原
水来了,水来了
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特急电令
后靠:生存与生活空间的无情压缩
“大坝加移民”: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西南的“圈水热”
迟来了近半个世纪的政策
十 回望奉节
夜泊奉节
一条江和一座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奉节,已无法回望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一个真正迈步往向康庄大道的时代,是需要对未来的充分想象力,同时亦不可少却对过往沉疴的回首。朱幼棣先生以作为新闻人的敏锐视角、学人的严谨考证及文人的细致字符,望向过往五六十年,中国社会面对城市化、水利工程建设、西部开发等关乎战略同时亦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视野...  

评分

后望书。 冷气开足的午后,还是感到细密密的汗珠逐渐占领了我的后颈。风一吹,无端打了个寒颤。 这些地方也不是没有走过。熟悉的名字,陌生的故事。 完全陌生的中国。 我们对口口声声着热爱这片土地,对她的认知却少得可怜。她的过往,她的无奈;她的伤口,她的沉默。 让梁思...  

评分

文/严杰夫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自请离京,退居西安和洛阳编撰《通鉴》。由于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后世把这套书称为《资治通鉴》。事实上,以史为鉴,始终都是中国知识分子执守的一个重要传统。这种传统近可追溯到司马光,更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孔子编修...  

评分

吴晓波 朱幼棣是现代都市硕果仅存的士大夫式的传统知识分子。 他是我当年在新华社时的同事,1990年初,我刚到新华社工作的时候,他在圈里就已经名重一时了。新华社多桀傲之辈,群人自全国各地啸聚北京,围炉阔论天下,每每面红耳赤,朱幼棣这时总是笑眯眯地躲在一旁,不动声色...  

用户评价

评分

今年的阅读硬指标完成。有说当年北京旧城改造时每要拆掉一幢有价值的建筑梁思成都会跑去看最后一眼哭上一场,真是个悲伤的故事……这本书也一样,文字兼具理性和情感,不古板也不煽情,但那种类似于离愁别绪的氛围在字里行间。里面说到黄万里的作品,觉得可以作为主题,也可用来概括读后感——少年驰走潼关道,风日华山好。壮年奉使叩函崤,寻壑经邱,窈窕逐低高。老来三顾关河杳,九曲黄流绕,秦川渺渺没波涛。万里奔沙,谁与掣蛟鳌!——真的只有对文化和社会投射了情感的人才能把自己的成长和文化、自然变迁挂钩起来发出这种感叹吧。工程是可以再造的,文化却不可重新依附,而文化人的痛心更不可被慰藉,信心也难以重建…我们丢了太多东西,却似乎不太明白。

评分

看完的感觉是“败家子”。一个官员能做到这样还是不错的。但作为作者,文笔实在是太过抒情,太多感慨。时不时感慨,要留下来发展旅游业会怎样怎样,泰山有了缆车之后,在山下消费的人就少了,对发展当地经济不利。。。一毛钱在亚马逊买的电子版,地铁读物。

评分

一开始潼关部分感觉挺好,后来的行文就越来越官腔了,我是说字句,而不是观点。

评分

全书流露出一种哀婉但又翘首以盼的氛围,但现实的残酷还是告诉我们,数十年以来、数十年以后,我们对大自然、对历史文化的践踏仍会持续下去,无疑

评分

暂时给个四星吧,刚读了一章。气势够宏大,一般读起来容易上瘾,但是抒情大于叙事和史实,当抒情散文看了。不过,仍能感觉到作者的心思和情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