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伊凡·克里玛(Ivan Klíma),1931年出生于布拉格。克里玛的父母并没有宗教信仰,却因其祖辈的犹太血统,全家人于1941年被送入泰里茨集中营。克里玛在集中营度过三年多时光,也初次尝试写作。1945年苏军解放集中营,克里玛及其家人均幸存。1956年,克里玛毕业于布拉格大学文学语言系,进入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同时创作小说和剧本。1968年苏军进入捷克,克里玛应邀至密西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后,他决定返回到捷克,随即失去了工作。他的作品在捷克被禁止出版长达二十年,只能以“萨米兹达特”的形式流传。他为谋生而从事救护员、清洁员等工作,同时更积极写作。他的作品在其他国家受到欢迎,被翻译成近三十种语言。
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使他的作品在其国内再次获得出版机会。克里玛与赫拉巴尔、米兰·昆德拉齐名,且因其“始终在场”,被捷克读者视为20世纪90年代捷克文学的代表。
克里玛著有二十多部小说、戏剧、评论集。主要作品有《我快乐的早晨》《我的初恋》《爱情与垃圾》《被审判的法官》《我的前途光明的职业》《等待黑暗,等待光明》,以及《布拉格精神》等。
译者简介
崔卫平,江苏盐城人,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写作领域有:电影批评和文学批评、社会批评与政治批评,并从事当代东欧思想的译介。出版的著作有:《带伤的黎明》(1998)、《不死的海子——海子评论集》(1999)、《我见过美丽的景象》《看不见的声音》(2000)、《积极生活》(2003)、《正义之前》(2005)、《我们时代的叙事》(2008)、《思想与乡愁》(2010)、《迷人的谎言》(2012)等。
可能是文学性太强,这本随笔没怎么看通彻。不过还是被这本书开头为纳粹营造的恐怖氛围深深感染,书中间部分主要是一些自己的讲演稿、随笔或者采访等等,有点像鲁迅写的文字,立意深刻,如果只是像看剧情小说那样怕是不行。后面的关于卡夫卡的介绍和作者的一些观点,能够让人增...
评分说到布拉格的历史,有个词总是或多或少听说过——“布拉格精神”。 能够以城市之名成为一种“精神”代表的不多,布拉格绝对担待得起。 这本书叫《布拉格精神》,作者是犹太家庭出身的捷克作家克里玛。但集中讲述这个传奇城市的“精神”的文章只有一篇,就是那篇著名的同名文章...
评分一个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世界上真正的悲剧是一个大人害怕光明。 ——柏拉图 恐惧总是权力最可靠的同盟者之一。克里玛在《布拉格精神》一书中对权力者制造出来的恐惧感有非常精彩的分析。他说没有一种权力不是依赖某种形式的恐惧,人们不仅恐...
评分在描述布拉格这座城市的精神时,伊凡·克里玛用的词是“悖谬”,布拉格最近三百年历史,是不断被侵犯被占领被解放再被占领的循环,“对布拉格的精神和面貌最具影响力的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是生活的奴役,是许多耻辱的失败和野蛮的军事占领”,直到1989年“天鹅绒革命”,这...
评分捷克民族的多灾多难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民族有颇多相似之处,集中营幸存者、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是最近才发掘的大家,有种捡到宝的感觉。这是一本他的杂文结集,思想的结晶和一瞬间产生的火花碰撞灵光乍现,体现在字里行间,甘之如饴。克里玛完全没有借着自己集中营的经历拿来做...
哼 昆德拉败坏布拉格气质
评分昨晚睡得不好,今日醒得早,在被窝里把书看完了。这本文集篇幅都不长,适合在零碎时间里阅读。第一、第五章兴味盎然,第二章更有趣些,昨晚读“论诚实”一篇,把我逗得前仰后合。克里玛是一位在动荡环境中仍保有观察力的作家,不仅常有洞见,还能抽丝剥茧地把话说明白。
评分访谈很精彩,写卡夫卡的一篇也很好看。
评分第一部分讲回忆自己少年经历的那几篇写得好。后面的文章类似的观点太多人写过了,有些提不起兴致来。克里玛其实不是犹太人,他没有犹太血统,母亲一系是福音派,迫于政治压力假装改宗,克里玛应该也没有受过割礼。
评分原本被炒到八十了,穷逼文青买的是影印本,除了序言被印了两遍以外还挺好的。哈哈哈。还是最喜欢被收入《地下》的那几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